正文 第37章 四方皆禪界 (2)(3 / 3)

禪宗強調佛教的修行活動不能脫離世間,這也是它的一個重要特色。用禪宗自己的話概括就是“佛法在世間”。《壇經·般若品》中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印度禪思想在最初主要是要求人們保持內心的平靜,控製人的感覺器官的活動,不受外界幹擾,達到觀慧和精神凝定的狀態。這和小乘佛教的一些要求是一致的,小乘佛教追求擺脫生死輪回後所達到的一種涅槃境界,這種境界與世俗世界(世間)完全不同。世俗世界存在著情感、欲望等,而涅槃境界則擺脫了人的情感、欲望等。涅槃境界與世俗世界是決然分離的。印度的大乘佛教否定小乘佛教的這種追求脫離世間的涅槃觀念。認為“涅槃與世間,無有少分別。

世間與涅槃,亦無少分別”。認為“諸法實相即是涅槃”。這些思想對禪宗有很大影響。禪宗在中國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下,更為強調它。中國以儒家為主要代表的傳統文化通常要求人們積極參與社會生活,在社會生活中體驗真理,通常不要求人們脫離社會。禪宗立足於中國文化的大背景,吸收印度大乘佛教的有關思想。禪宗,特別是南宗係統,並不追求那種與世俗世界完全不同或毫無關聯的涅槃境界或清淨世界,而是認為不能離開世俗社會去追求涅槃境界。禪宗的“不離世間覺”就是強調修行不能脫離社會生活,要在現實世界中去追求對自身心中佛性的認知。盡管禪宗的這方麵學說是在吸收了一些印度佛教經論的思想之後提出的,但它把作禪與參與社會生活如此緊密地聯係在一起,應該說是有所創新的。

禪宗以接引學人、禪理教說的方法奇特而著稱。在接引學人時采取“棒喝”等手法,單刀直入,機鋒峻烈。這種方法在印度禪中沒有見到,但若追其思想來源,應該說與印度思想也有關聯。它是把一些佛教經論的要求推向極致的表現,或說是禪宗為實踐這類思想所提出的具體手法。印度佛教的許多經論要求人們不要執著於一些固定的概念,包括佛教學說中常常使用的名相概念,因為這些名相概念隻是認識佛教真理過程中所借助的東西,而不是佛教真理本身,佛教真理本身需要人們去體悟。《金剛經》中說:“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在這裏,如來所說或所言,都隻是手段,不能執著,要在否定具體的名相概念中來體悟佛教的真理。《金剛經》中提到的“筏喻”也是要向人們顯示,如同乘筏渡水,上岸後筏要拋棄一樣,一般的言語,甚至佛的言說都隻是手段,隻能借助它們來體悟事物的真實本質,達到目的後,這些手段要拋棄,不能總是執著。禪宗的“棒喝”以及後來一些著名的公案等所要達到的目的是促使人警醒,中斷一般的思維方式,頓悟成佛。客觀地說,這些內容還是依照佛教經典中的基本思路,加以發揮,但在手法上有創新,形成了一些自身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