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菩提座下禪 (14)(3 / 3)

弘忍暗中賞識,最後終於把衣缽傳給這位嶺南來的蠻子,自幼喪父的樵夫。

批評、訕笑、毀謗的石頭,有時正是通向自信、瀟灑、自由的台階。

那些沒有被嘲笑與批評的黑暗所包圍過的人,就永遠無法在心裏點起一盞長明之燈。

——《鞋匠與總統》

禪宗六祖慧能(638—713)唐代僧人,佛教禪宗的“南宗”創立人。 一作惠能。俗姓盧,範陽(今河北涿州)人。慧能家境貧寒,其父原是小官吏,幼隨父流放嶺南新州(今廣東新興)。三歲喪父,父亡隨母移居南海,稍長,賣柴養母。因聽人誦讀《金剛經》有悟,決心出家學佛。慧能於公元662年到湖北黃梅參拜弘忍大師。慧能初見弘忍,弘忍便問他:“你是哪裏人?來這裏求取什麼?”慧能回答:“弟子是嶺南人,來到這裏不求其它,隻求作佛。”弘忍聽後問道:“你是嶺南人,哪裏能作佛!”慧能回答:“人有南北之分,佛性並無南北之分。”這一番不俗的言語讓弘忍刮目相看。但為了不引起眾人的注意,就安排他隨眾勞動,在碓房舂米。慧能樂於從命,終日舂米,幹得甚歡。當時弘忍的徒眾有700人。在慧能入寺八個月之後,弘忍命各人呈上一首偈語,這實際上是一場考試,他要選擇繼承人。時神秀呈偈雲:“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弘忍以為未見本性,未傳衣法。慧能口誦一偈,題於壁上:“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弘忍見此,喚慧能到堂內為其講《金剛經》,並傳以頓教衣缽。

弘忍為他的安全著想,親自送他到江州的渡口,吩咐他不到必要的時機,不要把自己是禪宗六祖的身份講出來,免得有禪宗的僧人來爭奪。為躲藏“煩惱未斷者”加害,他在廣東四會一帶的獵人中藏匿了整整15年,直到唐高宗儀鳳元年(676年)才公開露麵。是年正月初八,慧能來到廣州法勝寺(今光孝寺)。觀光法會。據《瘞發塔記》載,正當印宗法師在該寺講《涅槃經》之際,見寺中“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慧能進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印宗聞之竦然折服,請他升座說法,奉其為師,即於正月十五日為他落發,二月初八受具足戒,並自此在該寺從事傳教活動。因而有瘞發塔的遺跡。

翌年,前往韶州住持寶林寺(今南華寺),並在大梵寺設壇講經說法,為其後開辟“南宗”奠定了基礎。慧能在寶林寺30餘年,悉心傳道,弘法不輟。他以“見性成佛”為宗旨,提倡不立文字,弘揚“頓悟”,以傳統文化的精髓結合禪宗教義的秘笈,形成中國佛教禪宗的“南宗”與“北宗”相比較而迥然不同的獨特風格。由於慧能的弘法,“南宗”禪學的影響逐漸遍及全國,並取代了“北宗”在禪宗中的主導地位,而各地投奔在慧能門下治學的門徒數以千計。其後,他的弟子集錄其講經的要義,編纂成《壇經》一冊。在佛教中,隻有佛祖釋迦牟尼的言行記錄能被稱作 “經”,而一個宗派祖師言行錄也被稱作“經”的,慧能是絕無僅有的一個。該書反映出慧能對傳統佛教教義做重大改革的思路,是禪宗進一步“中國化”的重要標誌,從而對中國哲學與佛教文化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慧能說法,“以定慧為本”,又曰“先立無念為宗”。所謂無念,就是雖有見聞覺知,而常空寂之意。關於“頓悟”。他的解釋是:自心從本已來空寂者,是頓悟。即心無所住是頓悟;今於頓中立其漸者,即如登幾層之台,要借階漸,終不向漸中而立漸義。又說:又有迷人,空心靜坐,百無所思,自稱為大。此一輩人,不可共說,為邪見故。他還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覓兔角。”定偈語,不但扼要地說明了禪宗源於般若,而且為禪宗的開展,奠定了理論基礎,對於後來各派禪師們的建立門庭,影響極大。

慧能於延和元年(712年)返歸新興定居,開元二年(713年),慧能卒於新州國恩寺。韶、廣二州門人,迎慧能遺體至曹溪南華寺供奉至今。 今南華寺內所供六祖像,相傳為慧能的真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