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斂心”的具體方法:“以此空淨跟注意看一物,無問晝夜時,專精常不動,其心欲馳散,急手還攝來,如繩係鳥足,欲飛還掣取,終日看不已,混然心自定。”即不分晝夜,時時刻刻用空寂清淨的眼光專注於一物而不動搖,一旦思想分岔,立即收回來。逐步達到內心的清淨安定。這種“斂心”入定的過程不是一次完成的,是一步一步前進而實現的。就好似學射箭一樣逐漸縮小目標,“初射大準,次中小準,次中大的,次中小的,次中一毛、次破一毛作百分,次中百毛之一分,次後箭射前箭。笤笤相住,不令箭落。喻人習道,念念住心,心心相續,無暫間念,正念不斷,正念現前。……念念常在心,其狀當如是。”即使散亂的意識不斷地收斂,最後達到心性寂定的境地。總之,“定空空心,使心境寂靜,鑄想玄寂,令心不移,心性寂空”,這就是“守一不移”。
道信強調指出,“守一不移”隻是方法,不是目的,目的是通過“守一”達到“一亦不為一”,即外不執空,內不念心,“內外空淨”,“心性寂滅”的境界。這種境界不同於老子的“窈冥”境界和莊子的萬物“齊一”境界。因為老子的“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境界,“外雖亡相,內尚存心”,“故老子滯於精識也。”莊子的“天地一指,萬物一馬”的境界,“猶滯於一也”。而“守一不移”的結果,是既不滯於“空”,亦不滯於“心”,一切不滯,一切不執,無所得、無所住,這種境界高於老莊。因此修禪者要采取“守一不移”的方法,達到不守於“一”的清淨寂滅境界,決不能停留於“守一不移”的方法上。
以上“解行相扶”五項,前三項屬“解”,後二項屬“行”,“行”中有解有證(觀身心法相空寂為“解”,“明見佛性”、“內外明淨”、“心性寂空”為“證”)。道信強調解行結合而尤重解證,他說“一解千從,一迷萬惑,失之毫厘,差之千裏”,認為“解”是禪修能否成功的關鍵。道信以“行”、“解”、“證”為標準,把學人分為四等,認為“有行有解有證”是“上上人”;“無行有解有證”是“中上人”;“有行有解無證”是“中下人”;“有行無解無證”是“下下人”。在道信看來,“證悟”是最重要的,“理解”次之,“踐行”又次之。這種思想傾向直接導致禪宗慧能南宗重“慧”輕“定”,重“解”輕“行”的理論。此外,《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中關於“忽然澄寂”,“豁然還得本心”,“身心方寸,舉手下足常在道場,施為舉動皆是菩提”等說法也為禪宗南宗主張的“頓悟成佛”,“擔水運柴無非妙道”的主張,提供了思想資料。
綜上所述,道信一生受到戒師、禪師、三論、天台等多方麵的影響,加上自己的融合創新,形成了戒行與禪修結合、楞伽與般若諸經相融、知解與踐行相扶、漸修與頓悟相連、坐禪與作務並舉的禪風、禪理和禪法。道信的禪修理論和方法,不僅直接為“東山法門”的創立奠定了基礎,而且包含了往後禪宗多向發展的端緒,因而成為中國禪宗史上一個重要裏程碑。
五祖弘忍
傳說從前五祖弘忍去見四祖道信時還是個孩子,在大殿裏解開褲襠就尿來,門人跑來驅趕:“去!去!去!哪裏的野孩子竟敢在佛殿小便?”年幼的五祖說:“你告訴我,何處沒有佛,我就去那裏尿尿!”四祖聽了,驚為大根利器,收為徒弟,果然傳了衣缽。這是等持!
——《螞蟻三昧》
禪宗五祖弘忍(601—674)東山法門開創者。祖籍潯陽(今江西九江),後遷居蘄州黃梅(今湖北黃梅)。生於隋仁壽元年(601年),俗家姓周。據《五燈會元》卷一記載,他的前世是破頭山中的栽鬆道人。《祖堂集》卷二稱他“幼而聰敏,事不再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