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菩提座下禪 (12)(3 / 3)

心淨即佛,佛即是心,為道信禪之綱要。《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開頭就說:“我此法要,依《楞伽經》‘諸佛心第一’,又依《文殊說〈般若經〉》‘一行三昧’,即念佛心是佛,妄念是凡夫。”即是說,依據《楞伽經》中所說諸佛“心”為根本的教理,又依據《文殊說〈般若經〉》的“一行三昧”法,修禪者通過念佛使自心成為佛,若心有妄念不清淨,則是凡夫。

道信所依據《楞伽經》,即達摩用以教弟子“藉教悟宗”的宋譯四卷本《楞伽經》,屬大乘唯識有宗經類。此經宣說“三界唯心”諸佛如來“以性自性第一義心,成就如來世間出世間上上法”;“如來自性清淨”,又名“空、無相、無願、如、實際、法性、法身、涅槃等”;眾生“如來藏雖自性清淨”,但為客塵妄念所覆而不能顯現,通過修行“淨除自心現流”,而“入無相無所有清淨境界”。《文殊說〈般若經〉》屬於大乘空宗經類,此經重在宣說萬法一如、平等不二,“空為如來”,“法界即無相”,“一切法空即是菩提”亦即是“般若波羅蜜”。簡而言之,《楞伽經》的旨趣在教人拂除客塵妄念,體認“自性清淨”之“如來藏心”;《文殊說〈般若經〉》的旨趣則在教人舍諸分別相執,建立“一切法空”的“般若”空觀。由此可見,二經雖旨趣不同,但亦有相通處。道信以此二經為典據,表明融合大乘空有二宗教理為禪法心要的趨向。

《文殊說〈般若經〉》的“一行三昧”,講通過念佛名字,達到心契入“法界一相”的三昧境界。《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引其經文,作為方便法門之一。其經文雲:

“雲何言一行三昧?佛言:法界一相,係緣法界,名一行三昧,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當先聞般若波羅蜜,如說修學,然後能一行三昧,如法界緣起不退不壞、不思議無礙無相。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莊處空閑,舍諸亂意,不取相貌,係心一佛,專稱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於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無量無邊,亦與無量諸佛功德無二,不思議佛法,等元分別,皆乘一如、成最正覺。患具無量功德、無量辨才。如是入一行三昧者,盡知恒沙諸佛法界無差別相。”

“法界一相”指一切萬法本性空寂無相,“無二無別”。能始終如一地契心於“法界一相”,就是“一行三昧”。要入一行三昧,應當先聽聞般若波羅蜜經,隨後依經中所說進行修習。具體方法是,靜處端坐,排除雜念妄想,心係一佛,不取相貌,專念佛名,久而久之,便“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自身就與“諸佛功德無二”,與“不思議佛法等無分別,皆乘一如”,成就“正覺”,這種“正覺”,就是“盡知恒沙諸佛法界無差別相”(即“法界一相”)。亦即是“一行三昧”達到的目的和境界。

道信采用《文殊說〈般若經〉》的“一行三昧”,但沒有僅停留在“一行三昧”的原意上,而是結合其他經典加以發揮,指出念佛的最終目的是達到內心“澄寂”“更無所緣念”,這“無所緣念”的“澄寂”之心就是“佛”。道信接著說:

“《普賢經》雲:一切業律海,皆從妄相生,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是名第一懺悔。除三毒心、攀緣心、覺現心。念佛心心相續,忽然澄寂,更無所緣念。……常憶念佛,攀緣不起,則泯然無相,平等不二,入此位中,憶佛心謝,更不須證。即看此等心,即是如來真實法性之身,亦名正法,亦名佛性,亦名諸法實性實際法,亦名淨土,亦名菩提金剛三昧本覺等;亦名涅槃界般若等,名雖無量,皆同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