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選擇學習經驗

學習經驗是指學習者與外部環境之間主動的相互作用。如何選擇學習經驗?泰勒提出五條一般的原則:(1)學習經驗既能為學生提供機會去實踐目標所隱含的行為,又能使學生有機會處理該目標所隱含的內容;(2)學習經驗必須使學生在實踐教育目標所隱含的行為的過程中獲得滿足;(3)學習經驗中所期望的反應,應該在學生力所能及的範圍內;(4)有許多特定的經驗可以達到同樣的教育目標;(5)同一種學習經驗也可能產生數種結果。

3.組織學習經驗

一種是“縱向組織”,指不同階段(或時期)的學習經驗之間的聯係,如三年級科學課與四年級科學課所提供的學習經驗之間的聯係。另一種是“橫向組織”,指不同領域的學習教育之間的聯係,如三年級的科學課與三年級的數學課所提供的學習經驗之間的聯係。組織學習經驗有三個標準:(1)連續性,指直線式地組織學習經驗;(2)序列性,指螺旋式地組織學習經驗;(3)整合性,指學習經驗之間的橫向聯係,即一個領域與另一個領域或多個領域之間的有意義的聯結。

4.評價

評價在本質上是確定課程與教學計劃實際達成教育目標的程度。評價至少包含兩個方麵:一是評價必須評估學生的行為,二是評價在任何時候都必須包括一種以上的評估。泰勒給出的評價步驟為:(1)界定教育目標;(2)明確教育情境;(3)編製評價工具。

(二)過程模式

過程模式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斯騰豪斯。過程模式主張:

1.課程開發是一個開放的係統

學習不是線性的、被動接受的過程,而是主動參與、探究的過程,目標和內容無法預先加以明確的規定,因為學生的興趣在學習過程中會不斷發生改變,教學過程中也會出現許多偶發事件,因此過程模式主張課程設計應當是一個開放的係統。

2.強調教育過程本身的價值

過程模式反對目標模式所持的工具主義的知識觀,強調知識本身的內在價值;強調教育本身即過程,而非達成目的的手段。在教育過程中,兒童通過對自然、社會、自我的探究獲得探究能力,增進批判能力,成為有靈性、有教養的人。

3.主張按學生的需要,相對靈活地選擇和組織內容

目標模式認為課程內容和教育目標之間有著最密切的一一對應關係,隻要內容是按照目標選擇和組織的,教育目標自然就能達成。過程模式則認為,麵對學生的不同需要,同一課程內容可能產生完全不同的結果,據此,主張依據過程原則,開發能促進學生發展的課程內容。

(三)情境模式

情境模式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斯基爾貝克(M.Skilbeck)和勞頓(D.Lawton)。情境模式由以下五個部分組成:

2.選擇學習經驗

學習經驗是指學習者與外部環境之間主動的相互作用。如何選擇學習經驗?泰勒提出五條一般的原則:(1)學習經驗既能為學生提供機會去實踐目標所隱含的行為,又能使學生有機會處理該目標所隱含的內容;(2)學習經驗必須使學生在實踐教育目標所隱含的行為的過程中獲得滿足;(3)學習經驗中所期望的反應,應該在學生力所能及的範圍內;(4)有許多特定的經驗可以達到同樣的教育目標;(5)同一種學習經驗也可能產生數種結果。

3.組織學習經驗

一種是“縱向組織”,指不同階段(或時期)的學習經驗之間的聯係,如三年級科學課與四年級科學課所提供的學習經驗之間的聯係。另一種是“橫向組織”,指不同領域的學習教育之間的聯係,如三年級的科學課與三年級的數學課所提供的學習經驗之間的聯係。組織學習經驗有三個標準:(1)連續性,指直線式地組織學習經驗;(2)序列性,指螺旋式地組織學習經驗;(3)整合性,指學習經驗之間的橫向聯係,即一個領域與另一個領域或多個領域之間的有意義的聯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