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年譜(1 / 1)

1518年,出生在湖北省蘄春縣蘄州鎮瓦硝壩村。

1523年,在父親的教導下,立誌讀書。

1527年,開始上私塾學習八股文,積極為日後的科舉考試做準備。

1530年,蘄州知府周訓將他選送到黃州去應“童試”,得中秀才。

1532年,第一次參加鄉試,落榜了。

1540年,第三次參加鄉試,依然名落孫山,打算棄學從醫。

1542年,最終得到父親同意,開始立誌學醫。

1550年,立下了雄心壯誌,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一定要重修《本草》。

1551年,明宗室武昌楚王聽說李時珍醫術精湛,聘他到王府主管祭祀禮儀和醫務。

1558年,楚王將李時珍推薦到京師太醫院供職。

1559年,托病辭職,返回家鄉蘄州,開始了專心重修《本草》的艱辛工作。

1564年,父親李言聞去世。臨終前,他囑咐李時珍克服困難,盡快將《本草》重修好。

1565年,開始籌劃已久的考察計劃,他帶著徒弟龐憲和次子建元出去作藥物查訪。

1567年,年近半百,再次帶著徒弟和兒子繼續出外采藥,這一次主要是收集藥用植物標本。

1568年,李時珍一行3人來到久已向往的太和山,采集了大量藥物標本。

1578年秋,在李時珍的奮力拚搏下,整整經曆了27個春秋,三易其稿的《本草綱目》,終於脫稿完成。

1579年,李時珍帶著作品四處聯係出版事宜。最後,李時珍懷著一線希望,到江蘇太倉去找王世貞。

1590年,通過多方努力,在一些朋友的幫助下,《本草綱目》才正式開始刻印。

1592年,李時珍病倒了,在病床前,念念不忘《本草綱目》的刻印刊行工作。

1593年,李時珍在家鄉蘄州與世長辭了,享年75歲。他的遺體被安葬在雨湖南岸的竹林湖。

1596年,《本草綱目》在南京首次出版,這個版本就叫“金陵版”《本草綱目》。

1603年,江西夏良心、張鼎思等以金陵刻版為藍本,將本書第一次進行了翻刻,以後又輾轉翻刻了30次。

1637年,首次在日本翻刻了《本草綱目》。此後的77年中,又翻刻了7次。

1665年,《本草綱目》拉丁文譯本在維也納刊行,對歐洲植物學的發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1885年,安徽合肥人張紹棠等再版此書,進行了一些編輯加工,這個刻本稱為“張氏味古齋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