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末期,杜魯門邀請蘇聯參加對日作戰,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國分別對日本廣島和長崎進行了核攻擊。8月9日淩晨,蘇聯撕毀還在有效期中的《日蘇中立條約》,發動了“八月風暴”作戰,157萬紅軍在華西裏列夫斯基元帥和馬林諾夫斯基元帥的指揮下分四路進入中國東北,120萬關東軍土崩瓦解,幾乎沒有組織起有效的抵抗。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發表“玉音放送”,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8月22日,蘇軍占領旅順、大連。
但是“八月風暴”作戰在實現蘇聯國家戰略方麵卻是一大失敗。從現在的資料來判斷,斯大林在出兵時不是沒有考慮蘇聯最急需的出海口問題,但是在實際操作時由於自身的忽略及其軍事實力的現實,以至於到最後是一無所獲。
蘇聯占領了中國的旅順和大連。但是斯大林忽略了一個因素:時代不同了。中國是戰勝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是即將正式成立的聯合國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把強占來的Port Arthur(旅順的英文名字)改名叫Port Stalin是不可能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時身為戰勝國的中國,隻能眼睜睜地看著戰敗國德國的權益被轉讓給另一個戰勝國日本,但那種時代已經過去了。蘇聯人一定要撤退,隻不過是什麼時候罷了。
是不是因為斯大林也有著從沙皇來的思維遺傳因子,認為朝鮮半島是一個比中國東北更好的選擇?
也不是,蘇聯人在朝鮮特別地安分守己,沒有亂說亂動。朝鮮半島在羅斯福、丘吉爾、蔣介石參加的開羅會議上被列為“日本用武力掠奪得來的領土,必須給予自由和獨立”,應該說這是斯大林得到朝鮮半島的極好機會,可是斯大林沒有用好這個機會。
過去有句話:“帝修反把和平演變的希望寄托在我們的第三代第四代身上。”估計不少人知道說這句話的人是肯尼迪和約翰遜時代的美國國務卿迪安·臘斯克(Dean Rusk),但不知道有多少人知道就是這位臘斯克劃的三八線?
戰前在加州的大學執教鞭的臘斯克戰爭開始時在中緬印戰區擔任上尉參謀,戰爭臨近結束時他已經是美國陸軍部的上校參謀了。臘斯克上校在7月10日靠著一張《國家地理雜誌》裏的朝鮮半島地圖,隻花了半個小時就決定了幾乎正好把朝鮮一分為二的北緯38度線作為美蘇受降的分界線,這條分界線的奧妙在於把馬山港和鎮海灣這兩個朝鮮半島最好的軍港都劃在了美國占領區一邊。
蘇聯紅軍8月9日開始“八月風暴”作戰,12日就開始在清津登陸,而美國在仁川的登陸是在9月初,這段時間華盛頓人人冷汗一身,因為這個時候北極熊要脫身而出,占領整個朝鮮半島,誰也控製不了。但是出人意料的是,紅軍在三八線停了下來。9月3日,日本陸軍第17方麵軍司令長官上月良夫中將向負責占領朝鮮半島的美24軍軍長約翰·霍奇報告說:“除了在開城方向之外,蘇軍未有越過38度線的嚐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