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掌故的三國”,毛宗崗的回前總評有這樣幾句說明:《三國演義》寫兩軍相持,鬥智鬥勇,令人感覺荊棘成林,風雲眩目。忽然夾入一段輕鬆的掌故,令人氣定神閑,耳目頓易。感覺險道化為康莊,兵氣銷為日月。毛宗崗的回評說出了他的閱讀感受,我們則想就他的閱讀感受做進一步的詮釋。

掌故風味的意義與中國古典的詠史詩有相通之處。中國古典的詠史詩,時常感慨人世的滄桑和山水的永恒。無論多麼顯赫的曆史人物和曆史事件,與自然相比,都是短暫的。初唐王勃的《滕王閣》詩說:“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中唐白居易的《靈岩寺》詩說:“館娃宮畔千年寺,水闊雲多客到稀。聞說春來更惆悵,百花深處一僧歸。”北宋蘇軾的《法惠寺橫翠閣》詩說:“百年興廢更堪哀,懸知草莽化池台。”無不彌漫著一種令人惆悵的幻滅感。

這裏應該提及蘇軾的《前赤壁賦》。蘇軾不僅寫出了因人世滄桑與山水永恒的巨大反差而產生的幻滅感,還寫出了一個心智卓越的人,麵對這種幻滅感所選擇的人生態度。當蘇軾和友人泛舟江上,在悲涼的簫聲中心有所動時,他們談論的是這樣一個話題:“月明星稀,烏鵲南飛”,這不是曹操的詩嗎?想當年,他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舳艫千裏,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何等英雄!如今他在何處呢?“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他早已消失在無窮無盡的歲月之流中了。連曹操這樣的偉人尚且抗拒不了人生無常的悲劇,何況我們這樣的“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的尋常百姓呢?短促有如蜉蝣寄生於天地之間,渺小有如粟米依存於大海之中,人是多麼的卑微。但接下來,蘇軾提出了另一種衡量人生價值的尺度。“客亦知夫水與月乎?”水雖然流去,水還是水;月亮雖然時圓時缺,月亮還是月亮。從變動的一麵看,天地間的萬事萬物沒有一刻工夫能保持原樣;從不變的一麵看,則外物與我都不會消失。人以自然的方式對待自然,就能最終融入自然,成為宇宙的一部分。蘇軾所選擇的,就是一種具有掌故風味的人生態度。的確,人生的最高境界並不在於功成名就,恬淡閑適的隱逸情調是比刀光劍影的殺伐征戰更能提高人的尊嚴和生命意識的。“會將一副寒蓑笠,來與漁翁作往還。”陶然於清風明月之間,這是人類走向永恒的途徑。

在毛宗崗生活的清初順治、康熙年間,幻滅感是彌漫在漢族士大夫文人中的一種剪不斷、理還亂的時代情緒,在他們的內心深處,橫亙著一片精神的廢墟:他們以為至少還可以延續一百年的大明王朝,卻突然瓦解,他們視為神聖的“夷夏大防”觀念,也受到現實的嘲弄。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盛衰無常,而是一種文明的盛衰無常。這種幻滅感在所有的文體中都有深切的表現。在詞中,有陳維崧的《點絳唇·夜宿臨洺驛》,更有朱彝尊的《賣花聲·雨花台》:

關於“掌故的三國”,毛宗崗的回前總評有這樣幾句說明:《三國演義》寫兩軍相持,鬥智鬥勇,令人感覺荊棘成林,風雲眩目。忽然夾入一段輕鬆的掌故,令人氣定神閑,耳目頓易。感覺險道化為康莊,兵氣銷為日月。毛宗崗的回評說出了他的閱讀感受,我們則想就他的閱讀感受做進一步的詮釋。

掌故風味的意義與中國古典的詠史詩有相通之處。中國古典的詠史詩,時常感慨人世的滄桑和山水的永恒。無論多麼顯赫的曆史人物和曆史事件,與自然相比,都是短暫的。初唐王勃的《滕王閣》詩說:“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中唐白居易的《靈岩寺》詩說:“館娃宮畔千年寺,水闊雲多客到稀。聞說春來更惆悵,百花深處一僧歸。”北宋蘇軾的《法惠寺橫翠閣》詩說:“百年興廢更堪哀,懸知草莽化池台。”無不彌漫著一種令人惆悵的幻滅感。

這裏應該提及蘇軾的《前赤壁賦》。蘇軾不僅寫出了因人世滄桑與山水永恒的巨大反差而產生的幻滅感,還寫出了一個心智卓越的人,麵對這種幻滅感所選擇的人生態度。當蘇軾和友人泛舟江上,在悲涼的簫聲中心有所動時,他們談論的是這樣一個話題:“月明星稀,烏鵲南飛”,這不是曹操的詩嗎?想當年,他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舳艫千裏,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何等英雄!如今他在何處呢?“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他早已消失在無窮無盡的歲月之流中了。連曹操這樣的偉人尚且抗拒不了人生無常的悲劇,何況我們這樣的“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的尋常百姓呢?短促有如蜉蝣寄生於天地之間,渺小有如粟米依存於大海之中,人是多麼的卑微。但接下來,蘇軾提出了另一種衡量人生價值的尺度。“客亦知夫水與月乎?”水雖然流去,水還是水;月亮雖然時圓時缺,月亮還是月亮。從變動的一麵看,天地間的萬事萬物沒有一刻工夫能保持原樣;從不變的一麵看,則外物與我都不會消失。人以自然的方式對待自然,就能最終融入自然,成為宇宙的一部分。蘇軾所選擇的,就是一種具有掌故風味的人生態度。的確,人生的最高境界並不在於功成名就,恬淡閑適的隱逸情調是比刀光劍影的殺伐征戰更能提高人的尊嚴和生命意識的。“會將一副寒蓑笠,來與漁翁作往還。”陶然於清風明月之間,這是人類走向永恒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