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的“緊”與日本教育的“鬆”
和中國不一樣,日本是每年4月入學。一個學年有三個學期,除寒暑假之外,日本還有個春假,下星期開始,日本的學校馬上要放春假了。春假時間不長,一般就兩星期左右。
放春假之前,我家小學生帶回家一份“努力度自我確認表”,這份供小學低年級孩子進行自我努力度確認的表格,共有14個項目,內容是這麼寫的:
1.能夠做到早睡早起了;
2.一日三餐都好好地吃飯了;
3.不挑食,什麼都吃;
4.能夠做到總是保持著正確的姿勢;
5.能夠明朗、精神地大聲問候;
6.沒有受過什麼大傷;
7.飯後能做到好好刷牙;
8.認真洗手、漱口;
9.在戶外精神百倍兒地玩耍;
10.沒有忘記隨身攜帶手絹和紙巾;
11.借的東西都好好地歸還了;
12.和小朋友們之間很友好地一起玩耍;
13.沒有說過朋友們的壞話;
14.沒有脫離小朋友們。
確認表的最下麵還寫著:“嗨~大家都做得怎麼樣呢?做得不夠的人,請繼續加油哦!”
這份給低年級孩子看的“努力度自我確認表”的14個項目中,有兩次提到了“玩耍”,但沒有一個項目是與學習有關的。凡是對日本的義務教育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日本公立學校裏的教育環境寬鬆,如果不是有大大小小的私塾老師們在為孩子們開“小灶”的話,公立小學的孩子們,幾乎就是整天在玩——上課的時候老師領著在室內做手工玩,下課之後在操場上、公園裏追追打打地玩到滿身是泥滿頭是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