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今本《吳越春秋》經過皇甫遵的整理考定,故與趙曄之作的原貌有較大的差異。據《隋書·經籍誌》《舊唐書·經籍誌》《新唐書·藝文誌》《郡齋讀書誌》等著錄,趙曄所撰的《吳越春秋》是十二卷,而現存的《吳越春秋》隻有十卷,明清有些傳本還將它合為六卷。皇甫遵本是一種注本,所以兩《唐書》將《隋書》所載皇甫遵撰《吳越春秋》十卷更名為《吳越春秋傳》十卷。皇甫遵的注本,並非像通常為經書作注解那樣逐字逐句地老老實實照抄趙曄原文,並在其後加注釋而成的,而是在加注的同時,對原文作了刪減、增補、重組語句等各種各樣的修改。這從古代類書和古籍注釋的引文中可以得到證實。《水經注》《世說新語注》《後漢書注》《文選注》《太平禦覽》中都有大量的《吳越春秋》引文,這些引文與今本《吳越春秋》差異很大,內容增刪和文字歧異之處不勝枚舉,仔細分析這些引文的差異,還可以判斷出這些引文至少引自兩種不同係統的本子(今本《吳越春秋》與其他曆史文獻中的引文對比,前人已經作過很多討論,詳參[美]戴維·瓊生《〈吳越春秋〉版本考》,《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85年第3期)。所以皇甫遵之書並不僅僅局限於注解,而是在一定程度上重新改寫了趙曄之作。
趙曄的十二卷原著、楊方的五卷《削繁》,以及皇甫遵的十卷注本,在隋、唐期間並行於世。晁公武《郡齋讀書誌》卷二上著錄趙曄的《吳越春秋》十二卷,注雲:“後漢趙曄撰。吳起太伯,盡夫差。越起無餘,盡勾踐。內吳外越,本末鹹備。”可知南宋初年趙氏的原著尚存。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未著錄此書,《宋史》所錄的趙曄《吳越春秋》也隻有十卷,由此推斷,趙曄原本十二卷大概在宋末元初之間亡佚了。楊方的五卷本在《崇文總目》《郡齋讀書誌》《直齋書錄解題》《文獻通考》《宋史》中均未見著錄,大概宋時已經亡佚。皇甫遵的十卷本在後來的流傳過程中,不但被刪去了注,還被轉題為趙曄撰。
清代時,宋刻本《吳越春秋》尚流傳於世。而今《吳越春秋》現存最早的刊本是元大德十年(1306)紹興路儒學刻明修本。此本是元代紹興路總管提調學校官劉克昌支持刊刻的,由前宋國子監書庫官徐天祜考訂音注並作序,現藏國家圖書館。後世的刻本大都源自大德本,主要分為十卷本和六卷本兩大類。明代十卷本有最能體現大德本風貌的明弘治十四年(1501)鄺廷瑞、馮弋的刻本(本書注釋中簡稱“弘治本”),萬曆十四年(1586)馮念祖臥龍山房刻本(本書注釋中簡稱“萬曆本”)。明代六卷本有天啟間《吳越史》刻本,萬曆吳琯所輯《古今逸史》本,萬曆何允中輯刊的《廣漢魏叢書》本。清代十卷本有徐維則《會稽徐氏初學堂群書輯錄》本,徐乃昌《隨庵徐氏叢書》刊本。清代六卷本較多,有汪士漢於康熙七年(1668)搜羅《古今逸史》殘版重加刊印的《秘書廿一種》本,於敏中等於乾隆三十八年(1773)所輯的《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本,乾隆《四庫全書》本,王謨於乾隆五十六年(1791)輯刊的《增訂漢魏叢書》本等。其中,《增訂漢魏叢書》本後來被多次翻刻,有光緒二年(1876)紅杏山房刊本、光緒六年(1880)三餘堂刊本、光緒十七年(1891)藝文書局刊本、宣統三年(1911)上海大通書局石印本等。此外還有日本寬延二年(1749)刊本,有不分卷的清初清謹軒鈔本等。
由於今本《吳越春秋》經過皇甫遵的整理考定,故與趙曄之作的原貌有較大的差異。據《隋書·經籍誌》《舊唐書·經籍誌》《新唐書·藝文誌》《郡齋讀書誌》等著錄,趙曄所撰的《吳越春秋》是十二卷,而現存的《吳越春秋》隻有十卷,明清有些傳本還將它合為六卷。皇甫遵本是一種注本,所以兩《唐書》將《隋書》所載皇甫遵撰《吳越春秋》十卷更名為《吳越春秋傳》十卷。皇甫遵的注本,並非像通常為經書作注解那樣逐字逐句地老老實實照抄趙曄原文,並在其後加注釋而成的,而是在加注的同時,對原文作了刪減、增補、重組語句等各種各樣的修改。這從古代類書和古籍注釋的引文中可以得到證實。《水經注》《世說新語注》《後漢書注》《文選注》《太平禦覽》中都有大量的《吳越春秋》引文,這些引文與今本《吳越春秋》差異很大,內容增刪和文字歧異之處不勝枚舉,仔細分析這些引文的差異,還可以判斷出這些引文至少引自兩種不同係統的本子(今本《吳越春秋》與其他曆史文獻中的引文對比,前人已經作過很多討論,詳參[美]戴維·瓊生《〈吳越春秋〉版本考》,《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85年第3期)。所以皇甫遵之書並不僅僅局限於注解,而是在一定程度上重新改寫了趙曄之作。
趙曄的十二卷原著、楊方的五卷《削繁》,以及皇甫遵的十卷注本,在隋、唐期間並行於世。晁公武《郡齋讀書誌》卷二上著錄趙曄的《吳越春秋》十二卷,注雲:“後漢趙曄撰。吳起太伯,盡夫差。越起無餘,盡勾踐。內吳外越,本末鹹備。”可知南宋初年趙氏的原著尚存。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未著錄此書,《宋史》所錄的趙曄《吳越春秋》也隻有十卷,由此推斷,趙曄原本十二卷大概在宋末元初之間亡佚了。楊方的五卷本在《崇文總目》《郡齋讀書誌》《直齋書錄解題》《文獻通考》《宋史》中均未見著錄,大概宋時已經亡佚。皇甫遵的十卷本在後來的流傳過程中,不但被刪去了注,還被轉題為趙曄撰。
清代時,宋刻本《吳越春秋》尚流傳於世。而今《吳越春秋》現存最早的刊本是元大德十年(1306)紹興路儒學刻明修本。此本是元代紹興路總管提調學校官劉克昌支持刊刻的,由前宋國子監書庫官徐天祜考訂音注並作序,現藏國家圖書館。後世的刻本大都源自大德本,主要分為十卷本和六卷本兩大類。明代十卷本有最能體現大德本風貌的明弘治十四年(1501)鄺廷瑞、馮弋的刻本(本書注釋中簡稱“弘治本”),萬曆十四年(1586)馮念祖臥龍山房刻本(本書注釋中簡稱“萬曆本”)。明代六卷本有天啟間《吳越史》刻本,萬曆吳琯所輯《古今逸史》本,萬曆何允中輯刊的《廣漢魏叢書》本。清代十卷本有徐維則《會稽徐氏初學堂群書輯錄》本,徐乃昌《隨庵徐氏叢書》刊本。清代六卷本較多,有汪士漢於康熙七年(1668)搜羅《古今逸史》殘版重加刊印的《秘書廿一種》本,於敏中等於乾隆三十八年(1773)所輯的《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本,乾隆《四庫全書》本,王謨於乾隆五十六年(1791)輯刊的《增訂漢魏叢書》本等。其中,《增訂漢魏叢書》本後來被多次翻刻,有光緒二年(1876)紅杏山房刊本、光緒六年(1880)三餘堂刊本、光緒十七年(1891)藝文書局刊本、宣統三年(1911)上海大通書局石印本等。此外還有日本寬延二年(1749)刊本,有不分卷的清初清謹軒鈔本等。
三 《吳越春秋》的主要內容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周王室的勢力開始衰弱,中國社會進入了群雄紛爭、戰亂頻仍的春秋時代。各個諸侯國都積極尋求發展,以圖在風雲變幻的國際形勢中能夠稱霸天下或享有立足之地。吳國和越國,本是被中原各國視為“蠻夷之邦”的東南落後小國,但從春秋中葉開始,兩國相繼崛起,憑借強盛的經濟、軍事實力,四處征伐,與晉、齊、楚等傳統大國爭奪霸權,一度躋身於霸強之列。《吳越春秋》記載的就是吳、越兩國從興起到滅亡的曆史。
《吳越春秋》全書共十卷,前五卷完整地記載了吳國從部落起源、演變而形成諸侯國,在春秋時代逐漸強盛直至滅亡的曆史。開篇從周朝祖先後稷的故事講起,簡述了周部族發展到古公亶父時期的曆史。吳開國之君太伯是古公亶父的長子,為了實現父親傳位給三弟季曆的心願,太伯與二弟仲雍離開周,到達南方荊蠻之地,建立了吳國。直至吳王壽夢的時代,吳國才開始強大。壽夢即位之初就朝見了周天子,訪問了楚國,並在魯國考察禮樂文化。壽夢死前囑咐他的四個兒子諸樊、餘祭、餘昧、季劄兄弟間依次繼位,目的是最後傳位給賢德的少子季劄。但餘昧死後,季劄不接受君位,吳人隻好擁立了餘昧的兒子州於,是為吳王僚。諸樊之子公子光蓄意篡權,想刺殺吳王僚。此時,楚國伍子胥的父兄被楚平王殺害,他隻身一人投奔吳國。伍子胥深得吳王僚的賞識,但為了給父兄報仇,他轉而推薦刺客專諸幫助公子光刺殺了王僚。公子光登上君位,是為吳王闔閭。闔閭即位後勵精圖治,任用伍子胥、孫武等人大力興建都城、發展經濟、訓練軍隊,為爭霸積蓄力量。後來,闔閭出兵伐楚,楚軍大敗,吳軍攻入郢都,伍子胥掘楚平王之墓,鞭屍複仇。楚臣申包胥為救楚奔赴秦國,在秦庭上日夜啼哭,感動了秦伯,於是秦國出兵救楚,吳軍戰敗,才撤兵回國。此後,吳太子病死,在伍子胥的勸諫下,闔閭立夫差為太子。夫差即位後,輕信了越王勾踐,不吞並越國以絕後患,反而屢次北上伐齊。伍子胥多次忠心直諫,觸怒了夫差,夫差賜劍令其自殺。伍子胥死後,夫差繼續向北方用兵,並與晉國在黃池爭當盟主。越國趁機進攻吳國,最後夫差被圍困在秦餘杭山,向勾踐求和失敗,隻能揮劍自殺,吳國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