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1 / 3)

虞世南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賞析

虞世南(558年-638年),字伯施,餘姚人,唐初政治家,書法家,文學家。官至秘書監,封永興縣字,世稱“虞永興”。

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托物寓意的詠物詩,是唐人詠蟬詩中時代最早的一首,與駱賓王的《在獄詠蟬》、李商隱的《蟬》同為當時詠蟬三絕句,很為後世人稱道。

古人以蟬居高飲露象征高潔,作者以比興和寄托的手法,表達自己的情操,本詩詠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濃鬱的象征性。

首句“垂緌飲清露”表麵上是寫蟬的形狀與食性,實際上是運用比興手法,暗示自己的顯要身份和清廉的品質。緌(rui),是古代官帽打結下垂的帶子,也指蟬的下巴上與帽帶相似的細嘴。古人認為蟬棲身高樹,隻喝清潔的露水,因而用“飲清露”象征人的品格高潔。

其實蟬是靠吸食植物的汁液生活的,哪能隻喝露水呢?蟬用細嘴吮吸清露,由於語義雙關,暗示著冠纓高官要戒絕腐敗,追求清廉。

次句“流響出疏桐”是寫蟬鳴聲。為什麼說連續不斷的蟬鳴聲是從枝葉稀疏的梧桐中傳出來的呢?這是因為梧桐在古人的心目中是一種高貴而靈異的樹,傳說鸞鳳一類的鳥非梧桐不棲。詩人以蟬自比,則其鳴聲也就不同凡響。“桐”前著一“疏”,既讓人感到“流響”的易於流傳,又與末句“秋風”相應。蟬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與那些在腐草爛泥中生存的蟲類自然不同,因此它的聲音能夠流麗響亮。

後兩句是全篇比興寄托的點睛之筆,既是寫景,也是抒懷,是唐詩中最早詠蟬的,很為後世稱道。虞世南原是陳隋舊臣,入唐後深受唐太宗的器重。他生性耿直孤傲,不流於世,顯示出一種內向、孤僻、深沉的性格特征。這兩句說蟬聲遠傳不是借助於秋風的傳送,這裏,虞世南借蟬詠懷,以表明自己本性高潔,不需任何憑借,自會揚名。這就突出強調了詩人的人格美,表達了詩人對自己內在品格的熱情讚美,表現了一種雍容不迫的風雅、氣度。這兩句情景交融,顯得十分和諧自然。讀者可從中想象到人格化了的蟬兒那種清華雋朗的流暢逸韻,也可看到一個清狂自負、躊躇滿誌的士大夫形象,可謂巧妙至極。

野望

王績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賞析

王績(585年-644年),字無功,自號東皋子、五鬥先生,一生鬱鬱不得誌,為唐朝著名詩人。這首詩在藝術上以質樸自然見長,樸素清新,流暢自然,力矯齊梁浮豔板滯之風,是王績的代表作之一。

首聯敘事抒情,總攝以下六句。“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開篇以“東皋”、“薄暮”、“望”點明詩人野望的地點和時間。在蒼茫的暮色中,野外是滿目的荒涼景象。而此時詩人又是孤身一人,無所歸依的孤獨飄零之感不禁湧上心頭。“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是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現了詩人彷徨、百無聊賴的心情。這兩句詩給中間兩聯的“望”中景投入薄薄的暮色,使全詩籠罩著淡淡的哀愁。

下麵四句寫薄暮中所見景物:所有的樹木都染上秋的悲涼色彩,枯黃凋落;所有的山巒在夕陽的餘暉照射下,變得生氣全無,滿目是一覽無餘的蕭索荒涼;暮色漸深,隻見放牧者和打獵者都陸續回家了,原野顯得更加空曠而蕭瑟。在這靜謐的**之上,牧人與獵馬的特寫,帶著田園牧歌式的氣氛,使整個畫麵活動了起來。這四句詩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圖,光與色,遠景與近景,靜態與動態,搭配得恰到好處。

詩人四顧之下,周圍空無一人,自己似乎與世間隔絕了,於是不禁吟唱起伯夷、叔齊隱居首陽山時的采薇之歌,所以最後說:“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詩人在現實中孤獨無依,就隻好追懷古代的隱士,和伯夷、叔齊那樣的人交朋友了。這流露出詩人的彷徨、悵惘之情。以“無相識”響應首聯的“欲何依”,益增孤獨之感。

這首詩出現於唐代初年,很值得注意。首先,它是一首完全合乎格律規範的五言律詩,發展了南齊永明以來逐漸律化的新形式。在唐初律詩尚未成熟的情況下,極有價值。其次,它的寫景與抒情融為一體,在情與景的交互作用中構成完整的意境。南朝詩風大多華靡豔麗,而這首詩使人感到一種樸素的美感。她那不施脂粉的樸素美所產生的特別魅力在唐初雕繪滿眼的宮廷詩風中尤為獨特。將這首詩與以後的山水詩相比較,可以看出它對盛唐時期王維、孟浩然等人的創作實有重要影響。

秋夜喜遇王處士

王績

?北場芸藿罷,東皋刈黍歸。

?相逢秋月滿,更值夜螢飛。

賞析

《秋夜喜遇王處士》這首詩是王績辭官退隱還鄉後寫下的一首田園詩。由隋入唐的王績,其詩風洗去齊梁華靡浮豔舊習,樸素自然,有種天然去雕飾的美感,在唐初詩壇上獨樹一幟。這首描寫田園生活情趣的小詩,在質樸平淡中蘊含著豐富雋永的詩情,頗能代表他的藝術風格。

詩的頭兩句主要寫詩人在耕作一天之後的晚歸途中,與王處士相遇的情景。“北場”、“東皋”二詞表示其勞作地點。“芸藿”、“刈黍”分別指給豆除草和割穀子等具體的農活。地點和農事活動的變化,暗含著自然風光的不斷轉換,給詩人視野中增添了流動美感的愉悅。美景與豐收的喜悅相交織,使詩情顯得怡然有致。在這樣的時刻遇見誌趣相投的朋友,心情自是歡欣愉悅,這兩句敘述平淡,沒有任何刻意的描繪渲染,但正是在這種隨意平淡的語調和舒緩從容的節奏中,透露出詩人對田園生活的習慣和一片悠然自得、閑適自如的情趣。這種心境的和諧平衡,正是下兩句所描繪的“秋夜喜遇”情景的**與條件。

三、四兩句“相逢秋月滿,更值夜螢飛”,描寫與好友相遇時的自然景色--秋月皎若圓盤,高懸夜空,溫馨的月光傾灑在小路之上,田野上的流螢,也像是提著無數盞小燈籠在兩人周圍飛來飛去,別有一番情趣。它們的出現,給這寧靜安閑的山村秋夜增添了流動的意致和欣然的生氣,使它不致顯得單調與冷寂。同時,這局部的流動變幻又反過來更襯出了整個秋夜山村的寧靜安恬。這裏雖然有滿月和“夜螢”,但不純粹是在寫景,更主要的是為了突出兩人之間的情誼。兩人誌趣相投,談吐投機,一交談起來就忘卻了時間。這是一個非常美妙的夜晚,安靜、祥和。詩人與友人長時間把酒夜話,先有皎潔的月光作為兩人相逢的**,後有流螢相伴。這便照應了詩題,突出了相遇的“喜”。

以情馭景,以景托情,是這首詩突出的藝術特色。詩中選取“北場”、“東皋”、“秋月”、“夜螢”這不同方位的四景對詩人逢友的興奮心情進行點染,但每景又都飽含著詩人喜悅的情愫。前兩句描繪在滿載勞動的喜悅中與好友相逢的場景,有喜上加喜的意味蘊含其中。後兩句寫天公作美,友人得團聚,以喜慶之景來烘托遇友之喜,使詩歌境界彌漫著一種歡快的氛圍。由於善於調動場景以映襯心境,因此,詩人沒用喜字,而其喜情卻從字裏行間躍然紙上了。

杳杳寒山道

寒山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澗濱。

?啾啾常有鳥,寂寂更無人。

?淅淅風吹麵,紛紛雪積身。

?朝朝不見日,歲歲不知春。

賞析

寒山(約691年-793年),長安人,出身於官宦人家,多次投考不第,被迫出家,三十歲後隱居於浙東天台山,享年一百多歲。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李清照這看似簡單的十四個疊字,卻創造了中國詩詞史上的輝煌。無獨有偶,唐朝時期,一位富有傳奇色彩的詩僧寒山的一首疊字詩《杳杳寒山道》,也令世人極為驚歎。

這首詩,從整體來看是寫寒岩周圍景色的。首聯寫山寫水,“杳杳”言山路深暗悠遠,“落落”言澗邊寂寥冷落。從“杳杳”、“落落”中我們便可感受一條幽深莫測、寒氣襲人的山路,盤繞在寂寥冷落的山澗,把讀者帶入一種幽暗陰冷的境界,令人毛骨悚然。

頷聯也是圍繞首聯來寫,以輕細優美的“啾啾”鳥語反襯出山路的冷寂清幽,和“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有異曲同工之妙。以萬籟寂靜說明人跡罕至,更加突出山中的幽靜。

從頸聯中我們可看到作者的影子,在這令人悚然的蜿蜒山路上,作者迎著凜冽的風雪,朝著自己隱居的地方走去,山上隻留下漸漸消失的白色背影,用風雪的凜冽寫出環境的冷峻。這在前麵靜的畫麵上加入了流動的色彩,使整個畫麵一下子有了靈性。

尾聯以抒情結束,“朝朝”“歲歲”屬長短不同的兩個時間概念,而疊字連用,更突顯時間之悠長。詩人長期置身於深山密林之中,經常見不到陽光,因而不知時序的變化,甚至分辨不出春去秋往,這有點像《桃花源記》中的“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尾聯情景交融。既與前麵幽深孤寂的山路描寫很自然地融為一體,同時又表現了詩人超然物外的冷淡心情。

全詩八句,每句皆以疊字領起,唐代盡管是以詩名於世,但通篇句首都用疊字,還是少見的。寒山這首詩,連用八處疊字而又不顯單調,生機盎然,令人叫絕。同時讓全詩富有跳動感,充滿靈性。詩人僻居寒岩、不問世事,幽冷寂寥的感情色彩,在這八個疊字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長安古意

盧照鄰

?長安大道連狹斜,青牛白馬七香車。

?玉輦縱橫過主第,金鞭絡繹向侯家。

?龍銜寶蓋承朝日,鳳吐流蘇帶晚霞。

?百丈遊絲爭繞樹,一群嬌鳥共啼花。

?啼花戲蝶千門側,碧樹銀台萬種色。

?複道交窗作合歡,雙闕連甍垂鳳翼。

?梁家畫閣中天起,漢帝金莖雲外直。

?樓前相望不相知,陌上相逢詎相識。

?借問吹簫向紫煙,曾經學舞度芳年。

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

?比目鴛鴦真可羨,雙去雙來君不見。

?生憎帳額繡孤鸞,好取門簾帖雙燕。

?雙燕雙飛繞畫梁,羅緯翠被鬱金香。

?片片行雲著蟬鬢,纖纖初月上鴉黃。

?鴉黃粉白車中出,含嬌含態情非一。

?妖童寶馬鐵連錢,娼婦盤龍金屈膝。

?禦史府中烏夜啼,廷尉門前雀欲棲。

?隱隱朱城臨玉道,遙遙翠幰沒金堤。

?挾彈飛鷹杜陵北,探丸借客渭橋西。

?俱邀俠客芙蓉劍,共宿娼家桃李蹊。

?娼家日暮紫羅裙,清歌一囀口氛氳。

?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騎似雲。

?南陌北堂連北裏,五劇三條控三市。

?弱柳青槐拂地垂,佳氣紅塵暗天起。

?漢代金吾千騎來,翡翠屠蘇鸚鵡杯。

?羅襦寶帶為君解,燕歌趙舞為君開。

?別有豪華稱將相,轉日回天不相讓。

?意氣由來排灌夫,專權判不容蕭相。

?專權意氣本豪雄,青虯紫燕坐春風。

?自言歌舞長千載,自謂驕奢淩五公。

?節物風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須臾改。

?昔時金階白玉堂,即今唯見青鬆在。

?寂寂寥寥揚子居,年年歲歲一床書。

?獨有南山桂花發,飛來飛去襲人裾。

賞析

盧照鄰(約637年-689年),字升之,與王勃、楊炯、駱賓王並稱“初唐四傑”。

這首縱橫開合、汪洋恣肆的長詩,可分四個部分,每部分又依次分為若幹個小層次。

從“長安大道連狹斜”,到“娼婦盤龍金屈膝”為第一部分(1-32句),鋪寫統治集團上層人物尋歡作樂、窮奢極欲的生活情景。首句展現長安大街深巷縱橫交錯的平麵圖,接著描繪熱鬧的街景、皇宮、官府的華美建築,從而描繪了這個統治集團上層人物活動的大舞台。接下去,集中筆墨描狀豪門歌兒舞女的生活和心境。憎繡孤鸞,自帖雙燕,表現這些“籠中鳥”也有自己的愛情追求。“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則是追求戀愛自由的堅決誓言,成為曆代傳誦的名句。

從“禦史府中烏夜啼”至“燕歌趙舞為君開”為第二部分(33-52句),寫在夜幕籠罩下,整個長安變成了顛狂、放蕩的遊樂場,細致刻畫了長安的夜生活。其熱鬧和放縱程度遠遠勝於白天。“漢代金吾千騎來,翡翠屠蘇鸚鵡杯。羅襦寶帶為君解,燕歌趙舞為君開。”聞一多先生評論說:“誠然這不是一場美麗的熱鬧,但這顛狂中有戰栗,墮落中有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