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聲:繼續深造的辦法
如果你讀了本書之後,還想進一步深造,該怎麼辦呢?
一、要讀一定量的古書
在讀的過程中,精度和泛讀要結合,這樣有利於建立語感。精讀,就是選取一些篇幅不大的古籍的全本(如《論語》《孟子》《老子》),或者一些篇幅較大的古籍的選本(如《莊子》《左傳》《史記》),讀原文、注釋及譯文,反複誦讀之。《老子》五千字,《孟子》三萬多字;《論語》居中,共一萬多字,且分為20篇,每篇又分為數章至四十幾章不等,平均每篇二十幾章,較之《老子》《孟子》,又更適合精讀。
泛讀呢,就是基本上不看注釋,囫圇吞棗地大量地讀。有三分之二以上的不懂的地方,會在反複出現以後自己弄懂。直到最後,才翻閱字典詞典,把一些老大難的問題查清楚。最適合泛讀的,我認為是《史記》,尤其是其中的人物傳記部分。
以前似乎隻強調精讀和背誦,這當然也不錯。但是,這也是當時私塾教育缺乏大量書籍的不得已之舉。現在電子時代,書籍的獲得已不成問題,沒必要死守師訓,隻精讀背誦而不泛讀,否則容易導致枯燥而難以堅持。魯迅稱《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裏頭的人物傳記故事性強,讀之令人心生向往。較之背誦,有趣多了。
二、要了解一點古書的注解以及訓詁學
直接讀古人注的古書,恐怕一下難以讀懂,暫時不推薦。但可以讀讀今人譯注古書的代表作:中華書局的“中國古典名著譯注叢書”就是佼佼者,如其中的楊伯峻先生的《論語譯注》和《孟子譯注》,陳鼓應先生的《老子今注今譯》和《莊子今注今譯》,初學者都可一讀。
至於訓詁學,各種本子可就多了。周大璞先生的《訓詁學要略》比較精練,可作入門之用。
三、要了解一點理論語言學和語法學
大家如果願意讀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布龍菲爾德《語言學》、薩丕爾《語言學》以及喬姆斯基各個時期的著作當然最好。如覺得艱深,可讀胡明揚先生主編的《西方語言學名著導讀》。
遺憾的是,迄今沒有理想的古漢語語法書。楊伯峻先生的《文言語法》可供初學者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