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後記 唐代女性形象研究(1 / 2)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國人的價值標準、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因經濟體製、社會結構和利益格局的改變而發生了深刻的變革。我在南京師範大學教書近二十年了,隨園校區的路邊豎立著一塊牌子,上麵刻著中國共產黨著名領導人張聞天的一句名言:“生活的理想就是理想的生活。”每次我從牌前走過時,都不由感慨萬千。近一百多年來,中國人為了追求理想的生活,與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和各種反動勢力浴血奮戰,還要和各種天災人禍不屈不撓地鬥爭。人們所有的奮鬥和犧牲隻有一個目標,那就是想讓中國人過上他們想過的生活:和平、安定、富足和平等的生活。中國女性追求這種理想生活的鬥爭更加艱苦。毛澤東主席曾經說過,中國女性麵臨著四種壓迫,那就是政權、族權、夫權和神權。當時,中國女性不僅要麵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壓迫,要和貧窮、戰爭、饑餓等鬥爭,她們還要和父權製社會的種種性別歧視和壓迫做長期不懈的抗爭。

中國是一個曆史漫長、傳統悠久的國家,也是一個性別壓迫嚴重的國家。在關於性別的價值觀和哲學觀基礎上,中國很早就形成一套陽剛陰柔、男尊女卑、男主女從、男外女內的完整理論,強調男優女劣,將男女間的性別差異絕對化、神聖化。這套理論成為男性牢固統治的理論基礎。漢代著名的思想家董仲舒將夫婦關係等同於神聖的天地關係和君臣關係,明確了女子在社會和家庭中的第二等人的地位。此後長達兩千年的封建社會中,男性知識階層不斷進行著關於性別的知識、價值觀和象征意義的生產和再生產,他們的精神活動影響著官方的性別製度建設,從而也深刻影響著曆代女性的生活和觀念。家國一體的政治背景下,儒家思想與父權製互為表裏,形成一套嚴格規範女性生活的倫理道德,政治、法律、教育、文學等都參與了對女性的建構。政府和男性士大夫們不斷製定種種新的性別規範,給女性套上層層枷鎖。

文化對女性的馴化經曆了幾千年。幾乎每個封建王朝都在書寫“列女傳”,向天下昭示政府和男性士大夫所提倡的楷模女性形象,表彰各類各樣的賢婦、節婦、烈婦和勇婦。盡管知識階層的觀念在變化,但男性文人心目中的理想女人卻大多類似,她們柔順、專一、賢惠、婉麗、孝順。華夏文化不斷要求女人忘掉自我,拒絕自我,或以某種方式否定自我。從兒童時期開始,家庭教育就在培養她們順從和守紀律的品德,讓她們學會順從地與他人和睦相處,以便於她在出嫁後成為一個為人們稱道的賢婦。女性未嫁時應是孝女,出嫁後應是貞節的妻子和賢順的媳婦。她們必須忍耐、順從、先人後己,以家庭的榮譽為己榮。

今天,中國雖然已經進入了21世紀,但父權製社會留下的意識根深蒂固,舊時代的精神垃圾繼續在各個方麵影響女性生活。在南京這座曆史悠久的古城,就有人提出要將悲悲戚戚的莫愁女作為南京女性的代表形象,以標榜柔弱貞節、忍辱負重的東方女性美德。中國的各類媒體在不斷地頌揚賢妻良母,宣揚東方女性的犧牲和忍耐精神。他們打著新時代的招牌,核心內容卻依然建立在父權製社會對女性的價值定位和角色分工的基礎上,他們想讓中國女性帶著精神上的裹腳布行走在21世紀和諧文明的大道上。探討曆史上女性的發展曆程,清除舊傳統在現實生活中的不良影響,這是時代賦予當代知識分子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