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中國古代社會性別製度的演進與唐代女性形象(1)(1 / 3)

中國古代以陰陽平衡論為理論基礎、以家庭為本位的男尊女卑的社會性別製度確立於夏商周時期。它經曆了長期的演變,並隨著封建君主專製製度的發展而不斷完善,構成漢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唐代是封建社會的盛世,以強盛國力和美麗詩篇著稱於世。女性形象是唐代詩歌、小說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這些形象產生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顯現了中國社會性別製度發展的狀況。在唐近三百年的曆史中,隨著空間和時間的變化,女性生活呈現出複雜多變的狀況,漢民族的傳統婦德、代北少數民族的胡俗和印度傳入的佛教理論都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她們的麵貌。

第一課中國古代社會性別製度的演進

一、華夏性別製度的產生與發展

西周是中國古代文化發展的重要階段,以周禮為代表的華夏性別製度伴隨著父係製發展成父權製的過程逐步形成。主張天人合一的哲學和文化在“等級”和“關係體係”的思維模式中產生出尊卑高下的性別觀念,“男女”及其對應的“乾坤”“天地”“剛柔”“內外”等帶有明顯的優劣等級價值判斷。社會性別是建構社會關係的元素,在許多權力關係中運用。華夏等級製度具有階級和性別的雙重等級,作為性別的人被等級製度規範構造:男女有別,親疏有辨,尊卑有等,貴賤有位,長幼有序,內外有分等,要求女性柔順貞節。在長期曆史發展過程中,儒家思想與父權製互為表裏,形成一套嚴格規範女性生活的倫理道德。政治、法律、教育、文學等都參與了對女性的建構。從陰陽觀念出發,秦漢時期的儒生將三綱關係強化為天的意誌,將夫為妻綱與父為子綱、君為臣綱並列,“天子受命於天,諸侯受命於天子,子受命於父,臣妾受命於君,妻受命於夫。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雖謂受命於天亦可”《春秋繁露義證》卷15。。董仲舒將夫婦關係等同於神聖的天地關係和君臣關係,夫婦之道走向神聖化、絕對化。東漢時期,班固的妹妹班昭又將散見於諸子百家和先秦典籍中關於女德的內容彙編成《女誡》,係統地敘述了女子在社會中的角色和地位,在以後的各個朝代都被奉為圭臬,成為士大夫家訓女的經典。

在關於性別的價值觀和哲學觀基礎上,漢代形成一套陽剛陰柔、男尊女卑、男主女從、男外女內的性別定型的完整理論,將男女間的性別差異絕對化、神聖化,成為男性統治的理論基礎。在政治和經濟上,財富和權力的交接基本上在父子兄弟間進行,傳承體係是“夫死子繼”和“兄終弟及”;活動場所和分工是男外女內,女性被排斥到公共領域以外,隻能在社會生產中的生育和家務勞動方麵起作用,失去了對財產甚至自我的控製,地位隨著男性地位而變化;家庭內部,一夫多婦、等級分明,強調嫡妾有別和長幼有序,為維護家庭內部的穩定,壓抑女性,在氣質和心理上要求婦女柔順貞孝,卑弱寡欲,先人後己,為家庭作出犧牲。

封建皇帝和中央政權依靠一係列的教育教化和表彰製度鞏固父權製,用法律保障父親和丈夫在家庭中的權力。性別的不同規定了社會關係和權力關係的不同,這既是一種政治壓迫,也是一種經濟壓迫。君主宣揚家國一體,常常直接幹預私人的家庭生活,對不被社會認同的行為冠以惡名,進行社會隔離和懲罰,如用嚴刑酷法懲戒違背禮製的女子。同時對社會認同的行為給予正式的讚許和獎勵,如表揚貞孝節烈的女子,頌揚遵循婦德的模範婦女。在唐代社會,君主就曾多次表彰賢婦烈女,讚美那些在家族麵臨危機的時刻保全家族、忠於國家的女子。泗州刺史張伾的妻子徐氏曾直接受到政府的表揚。貞元21年,張伾病故,他手下的軍吏按照慣例,準備擁戴張伾的兒子張重政繼任,但遭到重政母親徐氏的拒絕,徐氏請朝廷另派官員繼任此職。此事受到朝廷的大力表彰,詔文如下:

張重政母高平郡夫人徐氏,族茂姻閥,行表柔明,懷正家之美,有擇鄰之識。頃當變故,曾不詭隨,保其門宗,訓成忠孝,雖圖史所載,何以加之。念其令子,已申獎用,特彰母儀之德,俾崇封國之榮。可封魯國太夫人。《舊唐書》卷187下。

徐氏訓子有方,對朝廷忠誠,被封為國夫人。

朝廷還直接幹預大臣的家庭生活,懲治淫佚嫉妒的婦女。南北朝時期,貴族婦女妒忌現象嚴重,尤其是那些驕悍的公主,據載,“宋世諸主,莫不嚴妒,太宗每疾之。湖熟令袁慆妻以妒忌賜死,使近臣虞通之撰《妒婦記》”《宋書》卷41。。南朝的宋太宗公然介入大臣私人生活,關心大臣妻妾之間的爭鬥,直接殺死手下官員的妒忌妻子,還指使大臣撰寫《妒婦記》,以妒婦的故事告誡天下婦女,這種現象在世界曆史上是罕見的,突出地顯現了中國特有的“家國一體”的政治文化傳統。國家發布的政令處處體現了性別歧視。如前秦皇帝苻堅,他為禁奢侈之風,特地下詔禁止某些居民在京城附近乘馬車和穿豪華的服飾,“非命士已上,不得乘車馬於都城百裏之內。金銀錦繡,工商、皂隸、婦女不得服之,犯者棄市”《晉書》卷113。。婦女與地位低賤的皂隸、遭人輕視的商人並列,不得服金銀錦繡,違反者處以極刑。這顯然是體現在服飾上的性別歧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