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基於這樣一個簡單的邏輯前提: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麵,真正好的教學來自教師的自身認同與完整。(Identity作為學術術語一般翻譯成“身份認同”。本書譯成“自身認同”,出於以下考慮:“身份”在中文中容易理解為出身、性別、職業等淺顯身份,而在英文中,Identity密切聯係於東西方深厚的“認識自我”“不要迷失在錯誤的身份認同中”、“要找回錯失了的自我真正本質”等文化內涵。Identity作為本書的核心概念,突出的是對於教師的自我真正本質身份的認同。在榮格的思想中,自身(lf)包括理性的意識、非理性的無意識,還包括充當意識和無意識之間門衛的作為觀念情結的自我(ego),自身認同突出整個心理主體的暢通意識和無意識通道,各種力量彙聚,使之和諧一致內在認同“自性”。“自性”作為推動人的心理發展力量的象征,作為調節善與惡、光明與黑暗兩極張力的中心,是指引複歸人的本質的真實存在的內在之光。Identity and iy是作者貫穿全書的核心概念,可理解為:對自我真正本質身份的認同和自我生命的完整性。本版將其翻譯為突出內心力量彙聚和諧與內在生命完整之間相互作用,譯為:自身認同和完整。)
這個假設十分簡單,但含義深遠。要詳盡闡述我對這些詞語的界定很費時,但可以這麼說:在我所教的每一堂課裏,我與學生建立聯係進而引導學生與學科建立聯係的能力,比起依賴於我采用的方法,更依賴我了解和相信我自己,並願意使其在教學中運用,且敏於接受其影響的程度。
支持這一前提假設的依據,部分源於多年來我請學生們講述他們好老師的故事。通過傾聽那些故事,我知道聲稱所有的好老師都使用相同的教學技巧是不可能的:有的老師整堂課滔滔不絕,有的老師卻惜字如金;有的老師緊循材料,有的老師卻天馬行空馳騁想象;有的老師帶鸚鵡上課,有的卻帶教鞭。軟功或硬功,胡蘿卜或大棒,各行其是。
然而,在我聽到的每一個故事中,好老師有一個共同的特質:一種把他們個人的自身認同融入工作的強烈意識。“A博士教學的時候,就是原原本本的她站在那兒,”一個學生告訴我,或者“B 先生對他所教的課充滿熱情”,或者“你可以說這就是C教授的真實生活”。
我聽一個學生說,她描繪不出好老師是什麼樣的,因為彼此之間的差異太大,各有千秋。但是她可以描述不好的老師都是什麼樣的,因為都是一個樣:“他們說的話在他們麵前漂浮,就像卡通書中氣泡框裏說的話一樣。”
她用這樣一個突出的形象就說明了一切。不好的老師把自己置身於他正在教的科目之外——在此過程中,也遠離了學生。而好老師則在生活中將自己、教學科目和學生聯合起來。
這本書基於這樣一個簡單的邏輯前提: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麵,真正好的教學來自教師的自身認同與完整。(Identity作為學術術語一般翻譯成“身份認同”。本書譯成“自身認同”,出於以下考慮:“身份”在中文中容易理解為出身、性別、職業等淺顯身份,而在英文中,Identity密切聯係於東西方深厚的“認識自我”“不要迷失在錯誤的身份認同中”、“要找回錯失了的自我真正本質”等文化內涵。Identity作為本書的核心概念,突出的是對於教師的自我真正本質身份的認同。在榮格的思想中,自身(lf)包括理性的意識、非理性的無意識,還包括充當意識和無意識之間門衛的作為觀念情結的自我(ego),自身認同突出整個心理主體的暢通意識和無意識通道,各種力量彙聚,使之和諧一致內在認同“自性”。“自性”作為推動人的心理發展力量的象征,作為調節善與惡、光明與黑暗兩極張力的中心,是指引複歸人的本質的真實存在的內在之光。Identity and iy是作者貫穿全書的核心概念,可理解為:對自我真正本質身份的認同和自我生命的完整性。本版將其翻譯為突出內心力量彙聚和諧與內在生命完整之間相互作用,譯為:自身認同和完整。)
這個假設十分簡單,但含義深遠。要詳盡闡述我對這些詞語的界定很費時,但可以這麼說:在我所教的每一堂課裏,我與學生建立聯係進而引導學生與學科建立聯係的能力,比起依賴於我采用的方法,更依賴我了解和相信我自己,並願意使其在教學中運用,且敏於接受其影響的程度。
支持這一前提假設的依據,部分源於多年來我請學生們講述他們好老師的故事。通過傾聽那些故事,我知道聲稱所有的好老師都使用相同的教學技巧是不可能的:有的老師整堂課滔滔不絕,有的老師卻惜字如金;有的老師緊循材料,有的老師卻天馬行空馳騁想象;有的老師帶鸚鵡上課,有的卻帶教鞭。軟功或硬功,胡蘿卜或大棒,各行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