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根據水的自然形態的特征,總結出水的一般特性,得出水“幾近於道”,具有了道的規律和本質,而有道德的意義,因而被賦予謙下而富有堅韌力量的人格特征。老子論水的七善之德,將水性與人性結合起來,主張柔下,以柔克剛,能屈能伸,順其自然,“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莊子水的理論繼承了老子又有自己的發展。在莊子寓言中,提到的水有多種多樣,有井水、淵泉之水、瀑布之水、壕梁之水、江河之水、大海之水。既有《逍遙遊》中廣闊無邊的北溟,能夠養育化身“不知幾千裏”大鳥的魚,也有《秋水》中能僅容“陷阱”之蛙的井水。但是,無論是大海之魚,東海之鱉,還是井底之蛙,若安於自己的生存環境,居海的壯闊與無限遼遠的“大樂”,居一井的狹小和微然的“小樂”,都能使人達至“至樂”,自然、冷靜、淡然、安詳,泰然自若和遊刃有餘,這份心境悠然、澄明無礙,是莊子所追求的人生境界,也是將其賦予了自由和逍遙的人格特征。道家崇水,死後考慮安葬的風水問題。晉代郭璞《葬經》:“葬者,乘生氣也。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則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道教還將水作為傳教的法寶和治病的良藥。這和道家重視人來於自然,歸於自然的觀念有關。水有頑強的適應性,柔而隱剛於內,善居下,無為而無不為,無形勝有形,滴水穿石、細水長流;水又有氣吞一切的氣魄和胸懷,大海“千裏之遠,不足以舉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極其深”、“八年七旱”不能改變其形態,其恒常的特性,體現了“道”的博大深遠精神境界,這是道家對於理想人的追求,構成了民族性格的底蘊的另一麵。
四、生命的張揚:修養論的本質
老子和莊子的道論,本質上是一種生命價值論,老子和莊子美學是在對人生和生命體驗之中建立起來的,是生命美學的代表。“中國傳統美學特別關注人生,重視生命,強調體驗,從而獨具風采,它既是人生美學,也是生命美學,又是體驗美學。”老子之道體現在本體意義上,“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是天馬行空和混沌無為,是虛靜往複,淳樸和自然,將世間的一切回歸到本體的狀態。“夫物芸芸,各複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複命。”莊子的道論,也以生命為核心,並且超越了生命。《莊子·大宗師》:“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田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有情有信”,說明他們得道的方式,不是靠理性的把握,而是通過內心修煉的工夫和智慧圓通的方式去體驗妙悟大道,獲得“機趣若響”的生命情感和體驗宇宙生命的美感。老子“滌除玄鑒”是這個方式,排除了內心的雜念和外務,內心虛靜空靈,人心就象鏡子一樣瞬間洞見到了生命的本真。《莊子·天地》論象罔玄珠:“黃帝遊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侖之丘而南望,還歸,遺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離朱索之而不得,使喫詬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罔,象罔得之。皇帝曰:“異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以理智和思慮無法把握“道”,言辯也無法把握“道”,知覺、聰明、言辯都不可以得道,必無心而後得之,感悟“生命”隻有直觀洞見方能領會生命的規律。老莊之道隻能存在於內在心靈的感悟和體悟,對宇宙天地萬物的生命和人生,以直觀詩性的智慧才能洞見,這是老莊修養論的本質的立足點,是他的善、柔、虛靜、無欲、無為的修養方式的立論點;西方學者中,也有持相近觀點,不妨拿來加以比較,二十世紀偉大的心靈導師,印度哲學家克裏希那穆提倡導以冥想了悟,“冥想乃是人生的一種過程。這份光明是別人無法點亮的,不論那人有多老練、聰明、博學或是神聖。……無論在天上或是地上,都沒有人可以點亮你的自性之光,除非你能夠透過自己的領悟和冥想來將它點燃。”主張真理純屬個人了悟,以自己的光亮照亮自己恐懼和憂慮,才能擺脫恐懼和無明,“解脫”就是點亮自性之光,他不是一個想象的抽象事物,從思想的結構中解脫出來,便是點亮自性之光;”隻有親自去探索,才能以此體悟慈悲與至樂的世界。老莊和克氏所倡導的妙悟和點亮自性的冥想,體現了生命洞見的方式和最終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