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民族信仰(1 / 3)

“民族”是一個令人溫暖的詞語,我們每個人都會因為這個詞語而有了歸屬感、榮譽感,而這些美好的情感,在大多數情況下,是不容易被人們議起的。因為它很多時候無關於我們的生活,無關於我們的工作。

在曆史的長河中,有太多太多的民族已經成為了滄海一粟,而曾經的他們卻是那麼的輝煌,甚至不可一世。今天,其實後人已經很難真正體會那些已經消亡民族的族民們,他們是如何經曆那樣一個,興奮中摻雜苦楚、不舍中摻雜無奈的糾結曆程的。然而,我們至少是可以想象的,現象那一段段刻骨銘心……

民族之所以為人敬仰,是因為民族之所以稱為民族,他是有魂的,是有精神的。在和平年代,她就像一顆慈母的心,嗬護與培育著人們的心扉,讓眾生各得其所,心有所安。在特殊的災難麵前,他就像鬥誌昂揚的鬥士,鞭策和激勵著人們勇敢和堅強。就像每個民族的圖騰總能給族民以慰藉一樣,圖騰的力量是民族秉性的彰顯,是一種與大自然相關的秉性,一種使族民更加幸福的秉性。而絕對不是欺淩的秉性。

災難是有很多種的,有些是自然的,而有些是人為的。人為的災難在某種程度上,比自然的災難更凶猛,根本原因在於人有心而物無欲,人心以民族之名左右了民族的純潔和民族間的和美,心圖騰左右民族圖騰……

1938年11月,納粹黨員和黨衛隊在德國全境內襲擊猶太人,史稱”水晶之夜”,這標誌著對猶太人的迫害全麵升級,從此猶太人展開大逃亡。

1937年鬆滬會戰後日本進駐上海。由於猶太金融家雅各布稀夫在1905年爆發的日俄戰爭的關鍵時期向日本提供了巨額貸款,日本戰勝。

日本人崇尚強者,對猶太人的經濟實力十分癡迷。日本國內一部分親猶太勢力在猶太人遭受滅族之災時提出”河豚魚計劃”,企圖用猶太人的財富建造所謂的”王道樂土”。

基於這樣的曆史背景,來自世界各地的猶太人大批量湧入中國上海……

1942年冬夜,中國上海虹口,猶太人聚居區

小安妮依偎在爺爺的懷裏,爺爺看來十分憔悴,背靠在墊有些稻草的牆上,油燈發出的光昏暗但跳躍著,爍爍可見爺爺花白的發須。屋子很小也十分簡陋,卻被打理的很是幹淨,就連爺爺靠著的稻草也是被一根根編織的。

小安妮白天在這個聚居區玩耍的還算開心。爺爺對小安妮一個人出去沒有什麼擔心,因為日本人中的親猶太人士保證了這個聚居區的安寧,盡管他們的目的並不友善,總算沒有過多的難為這些失去家園而流離失所的逃難者。

中國人向來稀罕些異國的特色,加之戰亂中偶得的愜意,食物、劇院、咖啡館和聖殿就成了被追捧的對象,弄的整個聚居區似有了些“天國”的味道。

爺爺在門口的街道口做了一點小買賣,在這裏不勞作是十分恐怖的,會經常見到衣不遮體的人凍死在街頭,不過這些慘象不會在他們身上發生,因為爺爺從未放棄過自謀生計的念頭。當然,這隻能是在有穩定居所的時候……

爺爺雖是生長在德國的猶太人,但他卻熟知散居之道,這全部得益於他的神,名叫耶和華的神。

耶和華從一開始就是這樣教導他們的。他不曾認為過從集中營來到遙遠的上海是一種苦難。即使在船上漂泊的最艱難的時候,爺爺也是笑著的,族人們也都在笑談著一切,倒像是耶和華帶領著他們去爭取自由與歸宿一樣。這是一段美好的旅程、一段神聖的旅程,就像摩西帶著族人們走出埃及一樣偉大!

在爺爺和所有的族人的心中,始終相信彌賽亞終究會出現,那時以色列人必歸國,尋找他們的上帝耶和華和他們的王——大衛,彌賽亞是大衛王的後裔,而耶和華會極大的救恩給他立的王。當彌賽亞降臨之前會有明顯的預兆,社會動亂,戰爭爆發,道德極度敗壞。這樣的戰亂、頹敗局麵是彌賽亞來臨前的鎮痛,就像母親臨產時的鎮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