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從不躲避苦難,而是深入其間,用超然姿態、達觀性情,找尋脫離之法。太多的挫折磨礪了他,他本快意恩仇,到最後,卻是豁然灑脫。
他不隨命運浮沉,不懼憂患苦楚,任何時候,都可以活出自己的境界。他開墾荒園,栽種果蔬,煮茶釀酒,揮筆潑墨;又為萬民修橋築堤,祈雨消災……碌碌奔走,鞠躬盡瘁。
他累了,留在了常州,這個與他緣分深濃之地。多年前,他便想著買地置宅,若陶潛那般,安於田園之樂。這一誤,便是終生。陶潛尚有數載“桃源時光”,把酒東籬,遠避塵囂,不被外界擾亂。而他,幾番貶謫,天涯亡命,短暫的停留,也隻是災難重疊。
沒有了朝雲的照料,他的世界,陰晴隨意,冷暖自知。但有佳句妙詞,也總少了幾許溫情,缺幾分靈逸。煮茶溫酒、紅袖添香的人走了,獨留他一個垂暮老人,貧病交加,倉皇失落。
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七月二十八日,蘇軾於常州的某個病榻之上,消逝塵寰。或有不舍,或有眷戀,又或如他清風明月般的一生,無有掛牽。
桌案上,還有一盞茶湯未飲盡,一闋辭章沒寫完,尚有幾縷閑愁於光陰中遊走,不肯消散。但世間種種,悲喜離合,再與他無關。
蘇軾離世,“吳越之民,相與哭於市;其君子,相吊於家;訃聞四方,無論賢愚皆谘嗟出涕”,“滿城上下,谘歎出涕”。可見,東坡居士於萬民心中的分量何其深重。
他留給後人太多佳句,太多美好,太多珍貴。走過的山水、行經的路程,他亦留下無數靈思。他清絕若仙,超越了時代,無論去往何處,皆被以賓相待。他豁達的心胸、如蘭的品格,讓世人景仰。他在與不在,宋朝天下都一樣散作風煙。
千百年來,後世對他有極高的評價,不管是詩文、辭賦,還是書法、畫作。呂本中《紫微詩話》裏說:“自古以來語文章之妙,廣備眾體,出奇無窮者,唯東坡一人。”宋濂《文原》裏說:“自秦漢以來莫盛於宋,宋之文莫盛於蘇氏。”
就連挑剔刻薄的明清評家,對蘇軾亦懷崇敬之心。王鵬運《半塘遺稿》說:“詞家蘇辛並稱,其實辛猶人境也,蘇其殆仙乎?”金聖歎說他:“文態如天際白雲,飄然從風,自成卷舒。人固不知其胡為而然,雲亦不自知其所以然。”
至於評話中的“雄視百代”“浩如河漢”,也非客套之語。沈德潛《說詩晬語》:“其筆之超曠,等於天馬脫羈,飛仙遊戲,窮極變幻,而適如意中所欲出。”王國維《人間詞話》亦說:“東坡之曠在於神。”
他一生背負功名,嚐盡流離之苦,想要做閑雲野鶴,總難遂願。古來多少帝王將相、英雄豪傑,盡入漁樵閑話。
他生時,不曾對虛名浮利有過依戀;死後,更無意後人對其生平事跡是讚揚,還是批判。他不曾虧欠於誰,亦對人無怨悔,離去之時,福禍皆盡,萬般不落於身。
蘇軾從不躲避苦難,而是深入其間,用超然姿態、達觀性情,找尋脫離之法。太多的挫折磨礪了他,他本快意恩仇,到最後,卻是豁然灑脫。
他不隨命運浮沉,不懼憂患苦楚,任何時候,都可以活出自己的境界。他開墾荒園,栽種果蔬,煮茶釀酒,揮筆潑墨;又為萬民修橋築堤,祈雨消災……碌碌奔走,鞠躬盡瘁。
他累了,留在了常州,這個與他緣分深濃之地。多年前,他便想著買地置宅,若陶潛那般,安於田園之樂。這一誤,便是終生。陶潛尚有數載“桃源時光”,把酒東籬,遠避塵囂,不被外界擾亂。而他,幾番貶謫,天涯亡命,短暫的停留,也隻是災難重疊。
沒有了朝雲的照料,他的世界,陰晴隨意,冷暖自知。但有佳句妙詞,也總少了幾許溫情,缺幾分靈逸。煮茶溫酒、紅袖添香的人走了,獨留他一個垂暮老人,貧病交加,倉皇失落。
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七月二十八日,蘇軾於常州的某個病榻之上,消逝塵寰。或有不舍,或有眷戀,又或如他清風明月般的一生,無有掛牽。
桌案上,還有一盞茶湯未飲盡,一闋辭章沒寫完,尚有幾縷閑愁於光陰中遊走,不肯消散。但世間種種,悲喜離合,再與他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