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四章塵埃落定(1 / 3)

綽號來源:最童年、最師傅、最孝順、最生涯、最教育、最言論、最效果、最分歧、最傷感、最倔強、最後悔、最得意、最幸運、最無奈、最可歎、最可疑、最死因、最欣慰、最感歎、最傳世。

最童年:無憂無慮。他既沒有經受戎馬倥傯、生活磨難,亦未身陷宮闈驚變,他的一生似乎完全是在風平浪靜中度過的。

最師傅:宋濂等名儒。朱元璋為了培養這個接班人,廣聘名儒,在宮中特設大本堂,貯藏各種古今圖書,讓諸名儒輪班為太子和諸王講課,並挑選才俊青年伴讀。

最孝順:對父母姐妹言必稱親,對宋濂等人言必稱師,對百姓民眾言必稱愛。

最生涯:儲君二十五年。

最教育:朱元璋對儲君朱標的教育培養,是不惜代價、不擇手段的。一是重視幼兒教育手段,培養吃苦耐勞精神。公元1367年,朱元璋自稱吳王,已立朱標為世子。同年,令朱標赴臨濠祭拜祖墓,希望借機訓練他將來為人君的本領,臨行前,元璋教導說:“古代像商高宗、周成王,都知道小民的疾苦,所以在位勤儉,成為守成的好君主。你生長於富貴,習於安樂。現在外出,沿途瀏覽,可以知道鞍馬勤勞,要好好觀察百姓的生業以知衣食艱難,體察民情的好惡以知風俗美惡。到老家後,要認真訪求父老,以知我創業的不易。”二是活用培養教育方法,灌輸古今執政常識。公元1368年,大明王朝建立,朱標亦被立為太子。為了訓練出理想的繼承人、能幹的守成之君,朱元璋處心積慮,費盡心機。建國後,不僅廣聘名儒,在宮中特設大本堂,貯藏各種古今圖書,讓諸名儒輪班為太子和諸王講課,並挑選才俊青年伴讀;還在教學中,嚴格要求太子的一言一行,都需按禮法行事;甚至太祖自己也時常賜宴賦詩,商榷古今,現身說法。三是時刻抓住教育重點,德才兼備正心為要。事例:朱元璋多次特地對教育太子和諸王等人的儒臣說:“我的孩子們將來是要治國管事的……教育的方法,要緊的是正心,心一正萬事就辦得好;心不正,諸欲交攻,萬萬要不得。你要用實學教導,用不著學一般文士,光是記誦辭章,一無好處。”故此,除了讓太子誦習儒家經典,又專門選了一批德行高雅的端正人士,做太子賓客和太子諭德,讓他們把“帝王之道,禮樂之教,和往古成敗之跡,民間稼穡之事”,朝夕向太子講授。太祖還常常以自己的經曆訓導太子,要他明白創業的不易、守成的艱辛。同時,為了避免前代經常出現的東宮官僚自成體係,與朝廷大臣鬧意見,甚至宮廷對立的弊端,太祖就命李善長、徐達等朝廷重臣兼任東宮官僚。四是樹立科學教育理念,正人正己地鍛煉能力。朱標22歲那年,朱元璋見他年紀已長,遂令今後一切政事並啟太子處分,然後奏聞。為的是有意讓太子“日臨群臣,聽斷諸司啟事,以練習國政”。並告誡說:“我之所以要你每日和群臣見麵,聽斷和批閱各衙門報告,學習辦事,要記住幾個原則:一是仁,能仁才不會失於疏暴;一是明,能明才不會惑於奸佞;一是勤,隻有勤勤懇懇,才不會溺於安逸;一是斷,有決斷,便不致牽於文法。我從做皇帝以來,從沒偷過懶,一切事務,唯恐處理得有毫發不當,有負上天付托。天不亮就起床,到半夜才得安息,這是你天天看見的。你能夠學我,照著辦,才能保得住天下。”

最言論:除苦心教育中的言傳身教外,他諄諄教誨朱標的那些深刻的治理朝政的言論,也頗具發人深省的意義。

最效果:朱標盡管生於安樂,但並無紈絝之習,換句話說,他沒有辜負父親的寄托。他頗能領會,而且還盡心受教,所有一切,都與朱元璋的積極、科學、嚴格、有效的教育培養是分不開的。

最分歧:建國後,朱元璋先後殺掉了劉基、李善長等文官,又殺掉了徐達、傅友德等武官,朱標見狀,大為不忍,常常勸朱元璋“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從而觸怒了朱元璋。朱元璋和朱標,一個嚴酷,一個寬大;一個從現實政治出發,一個從私人情感出發;一個欲樹立絕對的權威,一個卻總有自己的原則而不肯屈服。分歧就這樣產生,並且逐漸拉大。

最傷感:負子圖。據《名山藏》記載,朱元璋在征戰中,經常為敵兵追擊,馬皇後數次背著朱標在亂軍中逃得性命。後來朱元璋為紀念馬皇後背著兒子朱標行軍而請人精心繪製成了負子圖。

最倔強:刺仗之事。因為在政治道路上,朱標和朱元璋產生分歧後,朱標總是這樣勸說朱元璋:“陛下殺人太多,恐傷了和氣。”朱元璋剛開始選擇了沉默。後來,見他說得多了,便讓人找了一根帶刺的木棍丟在地上,讓朱標撿起來。朱標自然很怕紮手,不知該從何處下手。朱元璋冷冷說道:“我殺人就是要替你拔掉這木棍上的刺,難道你看不出來麼?”按理說朱元璋把話說到這個份兒上了,朱標應該收斂才對。然而,朱標絲毫不為所動,依然傲然道:“上有堯舜之君,下有堯舜之民。”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有怎麼樣的皇帝,就有怎麼樣的臣民。朱元璋大怒,拿起椅子要朝他“砸”。朱標眼看形勢不妙,不失時機地把一直懷藏於胸的“負子圖”掉在地上。結果,朱元璋舉得高高的手,看到了負子圖後,勾起當年南征北戰時的情景,還有和馬皇後的患難之情,終於無奈地放下來了,朱標因此逃過了一劫。

最後悔:洪武七年,孫貴妃去世,朱元璋令太子朱標服齊衰杖期,朱標以其不合禮法而拒絕執行,這一次氣得朱元璋升級為用劍來追他。最後在眾人的勸解下,事態才得以平息。然而,通過這件事之後,父子君臣間的嫌隙越來越大了。

最得意:朱標沒能說服朱元璋,卻很快來了個英年早逝,朱元璋對此非常悲痛,最終選擇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繼承皇位,可見父子情深。

最幸運:作為朱元璋的長子,他在13歲尚未成年時,便已貴為太子。身為儲君身份,作為準備接班的未來皇帝,他既沒有經受戎馬倥傯、生活磨難,亦未身陷宮闈驚變,其一生似乎完全是在風平浪靜中度過的。

最無奈:他經過朱元璋的精心培育,卻在壯年時刻,因病英年早逝,未能完成接班大任,結果很無語。

最可歎:朱標年紀輕輕,正當壯年時分,卻於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受命巡視陝西後,因疾病纏身、旅途勞頓和各種壓力,導致臥床不起,最終於次年四月撒手人寰。

最可疑:史稱朱標是因風寒而斃。然而《素問·玉機真髒論》解釋為:“風寒客於人,使人毫毛畢直,皮膚閉而為熱。”簡言之,就是今日的感冒。是怎樣的感冒居然還會奪取一個年紀輕輕的男人生命?如若真是如此,那麼明朝的繆希雍怎麼可能在《本草經疏》裏早有告誡“肺經無火,因客風寒作嗽者忌之”呢?因此,說是風寒而斃,這似乎於理不合。

最死因:性格決定一切,性情關乎命運。一是隨著性格和政治觀念不同,朱標和父皇朱元璋間的分歧日漸擴大,衝突不斷升級。這類的矛盾和衝突若出現尋常人家的父子間,也就罷了,但發生在皇太子和性情暴戾的皇帝身上,這給懿文太子造成心理壓力之大也就可想而知了。在這樣情境中,朱標不僅難以意氣風發,躊躇滿誌,相反不得不常常在漫長而沒有期限的等待、緊張、鬱悶甚至驚恐之中苦忍度日,這些無疑早已在逐步地消耗著他的心力,損害著他的健康,終致因一次似乎偶然的事件而一病不起。二是正是因為存在分歧,朱元璋對朱標的寵愛漸漸轉到了他的另一個兒子朱樉身上來了。對此,兄弟倆雖然還沒有上演“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局麵,極有可能是朱元璋對朱樉的喜愛讓朱樉開始覬覦皇位,導致兄弟之間矛盾重重,相互怨恨。朱標越來越感到壓力巨大,心理和精神壓力過大,可能是誘發朱標英年早逝的一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