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迷惘少年的困惑(1 / 3)

今天是朱五四的“生日”——第六個孩子的誕生日,對於屬於“貧困”家庭的朱五四來說,他已是五個孩子的父親了(三兒二女),因此,生兒生女都可以“接受”。其實朱五四原本是不打算發展成“超生遊擊隊”的,但他父親朱初一臨終前的一句“多子多福,養兒防老”改變了這一切。就是為了這八個字,盡管過著“臉朝黃土背朝天”的窮苦日子,但朱五四一直沒有忘了“播種”。

朱初一之所以這樣期待兒孫多,其實是有原因的。朱家的祖籍在江蘇沛縣,沛縣是個大家耳熟能詳的地方,因為這裏出了個漢朝開國皇帝劉邦。但朱家顯然沒有沾上“靈氣”,世代為農民。因此,朱初一總想用自己的雙手改變生活。沒過多久,他加入了沛縣一帶最早“下海”的先行者行列。魯迅先生曾稱讚:“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誰敢去吃它呢?”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的風險也很大,因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要麼是最得益,要麼就是最受傷。朱初一顯然屬於後者。元朝政權對朱初一這些下海的淘金戶,采取的政策是:改革,但不開放——收取大量的賦稅。

按理說納稅光榮,逃稅可恥。然而,問題是當時朱初一等人之所以選擇淘金,完全是為了改變生活和命運。當時的技術和設備都不先進,因此,盡管他們傾盡了全力去淘,但除了淘到沙子外,並沒有淘到一粒金子。沙子不值錢,根本不夠塞稅賦的牙縫。無奈之下的朱初一隻好拿糧食換錢,再到產金子的地方去買金子,然後繳納稅賦。這樣虧本的生意注定不能長久,到後來朱初一實在買不起金子,隻好宣布“破產”,並且選擇了落荒而逃。這一逃便逃到了盱眙(今安徽盱眙縣),在那裏靠墾荒度日。墾荒靠的是人力,因此,朱初一認為人多力量大,多子多福嘛!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正在朱家自力更生,生活有所起色時,作為一家之主的朱初一卻來了個突然病逝。家裏的頂梁柱倒了,此時的朱五四為了生存,又踏上父輩離鄉背井的老路,舉家遷到了靈壁(今安徽靈壁縣),成了一個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佃農。然而,朱家逃荒的腳步並沒有停止在靈壁。此後朱五四又拖家帶口地到處流浪,又遷到虹縣(今安徽泗縣),最後移居到了鍾離的東鄉(今安徽鳳陽縣太平鄉孤莊村)。

此時的朱五四已經四十九歲,已是“奔五”的人,但他人窮誌不短,就為父親的一句話,他決心將生育進行到底。

萬般思緒,千般思量,百般思情,此時來回踱步的朱五四回想起自己一生走過來的風風雨雨,那些艱辛,那些困苦,那些無法言表的痛楚,那些刻骨銘心的忍辱,那些遠去的歲月,那些逝去的日子,那些點點滴滴,那些滄海桑田……都化為了永不磨滅的記憶。朱五四感慨萬千,唏噓不已。

就在此時,一陣嘈雜的腳步聲打亂了他的思緒。”生了嗎?”朱五四心裏“咯噔”了一下,回過神來再看時,隻見破爛的屋門口擁入了許多父老鄉親,他們個個手提水桶、木棒等物,表情嚴峻,神色慌張。

“你們這是幹嘛?賀喜也不用提這些打狗棒之類的東西,要提也雞蛋、糖果來啊!”朱五四難得調侃一回,說著自己倒是先咯咯地笑了。

眾人哭笑不得,氣喘籲籲地道:“救火如救場,你還有心思在這裏說笑,趕緊抱著你的老婆孩子走啊!”

“救火?”朱五四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是啊,剛剛我們看到你家屋頂火光衝天,就知道肯定是你家的茅草屋著火了。”眾人說著,眼睛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前前後後地打量了朱家一番後,表情由驚慌變成了驚訝,再由驚訝變成了驚恐,心裏納悶道:“剛剛明明看見火光衝天,怎麼進來了朱家上下卻完好無損哩?”他們不由得麵麵相覷,不知何故。

“忽悠人也不能用這個法子啊!”朱五四正說著,屋內突然傳出一陣嘹亮的嬰兒啼哭聲。朱五四聞聲大喜,趕緊往屋裏走,剛到門口,接生的王二婆便抱出了一個白白胖胖的嬰兒,滿臉堆笑道:“恭喜朱爺,賀喜朱爺,你們家又添了一位男丁,多子多福,多子多孫啊!”

“哦,我看看,長得像我還是像他媽?”朱五四抱著繈褓中的嬰兒又親又啃,良久,才喃喃地道:“給這個兒子取個什麼名字好呢?尾上結大瓜,說不定這個兒子將來能飛黃騰達呢?”

“按照你家的優良傳統,還用想嗎?地球人都知道他該叫什麼名字了!”此時,“救火英雄們”齊聲道:“朱重八!”

對此朱五四顯然頗為尷尬,又是抓耳,又是撓腮,最後才傻笑道:“知我者,莫過於父老鄉親也。”

原來,在當時身為最底層、最基層的平民百姓是沒有姓名權的,屬於典型的“有姓無名”人員,如果非要給他們取“名字”,也隻能算是“乳名”,而且通常是用行輩或出生日期,或父母年齡合算一個數目作為乳名。朱五四的哥哥朱五一的四個兒子分別叫重一、重二、重三和重五,朱五四前三個兒子分別叫重四、重六、重七,這第四個兒子排行第八,眾人自然可以猜到叫重八了。

讓我們記住這一天吧,元朝天順帝天曆元年九月十八日未時(公元1328年10月21日)。讓我們記住朱重八這個名字吧,因為這個朱重八就是日後趕走了韃子、建立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

故事裏的事。

我聽爺爺講了一個故事,故事裏的事是那昨天的事,故事裏有好人也有壞人,故事裏有好事也有壞事。故事裏有多少是是非非,故事裏有多少非非是是,故事裏的事說是就是不是也是,故事裏的事說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故事裏的事說是就是不是也是,故事裏的事說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

——《故事裏的事》。

老百姓有句俗語:皇帝愛長子,百姓愛小兒。因此,朱重八的母親陳二娘自從這個滿崽出來後便疼愛有加,原因是,陳二娘認為這個兒子是個“不一般”的兒子。因為她在剛懷孕時,曾經做了個夢,夢中有一個神仙給了她一粒仙藥,放在手中閃閃發光,於是她就吃了下去,而且從夢中驚醒後,仍然覺得餘香滿口。接著,陳二娘就懷孕了。就是這樣一個模棱兩可的夢,和這樣一場意外懷孕,成就了一段傳奇。

於是乎,陳二娘想把朱重八培養成才,可是因為朱家窮,供不起朱重八去私塾讀書,陳二娘便隻能自己充當“老師”了。她在教朱重八讀書識字的同時,還充分發揮自身優勢,言傳身教地講一些“勵誌”故事給他聽。

給小朱重八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莫過於陳二娘講的“外祖父抗元”的故事。

“當時蒙古韃子很是野蠻囂張,很快把鐵騎踏向了宋朝,因為宋朝無能,很快被攻占了都城臨安。宋恭帝無奈之下,隻能選擇了投降。然而,我中原漢人是有骨氣的,宋朝的文武大臣大多選擇了寧死不屈。國不可一日無君,否則就是一盤散沙。當時大將張世傑、陸秀夫、陳宜中等人便選擇了在福州擁立益王趙昰當皇帝,繼續和元朝對抗……然而,當時趙昰隻有9歲,朝中的權力自然落到張世傑、陸秀夫、陳宜中三人手裏。其中陳宜中心胸狹窄,好高談闊論,無實際政治才幹,又不負責任,流亡小朝廷的活動範圍越來越小。於是他們開始把逃入海外作為戰略目標。當時是想逃到占城國(今越南),派陳宜中親自到占城國去聯係,但陳宜中一去不複返……關鍵時刻,文天祥挺身而出,出任了丞相,撐起了這個風雨飄搖的政權。然而,蒙古韃子步步推進,文天祥雖然步步為營,寸步不讓,但胳膊擰不過大腿,最終兵敗被俘。當時元朝皇帝忽必烈並沒有馬上處死文天祥,他很是愛惜文天祥這樣的人才,親自對他進行了勸降。然而,文天祥回答他的卻是一首詩……”

“然而。”朱重八也學來了母親的口頭禪,從陳二娘的懷抱中探出小小的腦袋來,問道,“這是一首什麼樣的詩哩?”

“辛苦遭逢起一經,幹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裏歎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然而,後來呢?”朱重八再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