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曲者,亦雜曲也。以其出於隋、唐之世,故曰近代曲也。隋自開皇初,文帝置七部樂:一曰《西涼伎》,二曰《清商伎》,三曰《高麗伎》,四曰《天竺伎》,五曰《安國伎》,六曰《龜茲伎》,七曰《文康伎》。至大業中,煬帝乃立《清樂》、《西涼》、《龜茲》、《天竺》、《康國》、《疏勒》、《安國》、《高麗》、《禮畢》,以為九部。樂器工衣,於是大備。唐武德初,因隋舊製,用九部樂。太宗增《高昌樂》,又造《燕樂》,而去《禮畢》曲。其著令者十部:一曰《燕樂》,二曰《清商》,三曰《西涼》,四曰《天竺》,五曰《高麗》,六曰《龜茲》,七曰《安國》,八曰《疏勒》,九曰《高昌》,十曰《康國》,而總謂之燕樂。聲辭繁雜,不可勝紀。凡燕樂諸曲,始於武德、貞觀,盛於開元、天寶。其著錄者,十四調,二百二十二曲。又有梨園別教院法歌樂十一曲,《雲韶樂》二十曲。肅、代以降,亦有因造。僖、昭之亂,典禮亡缺。其所存者,概可見矣。
《樂府詩集》卷七十九
這些樂種,除《清商》部外,全是外來的。由於文化交流,經過長時期的消化作用,到了唐玄宗時,一種新的民族音樂,便如春花競放,普遍在民間盛行起來了。看了上麵所說“聲辭繁雜”的話,這許多曲調原來不但有歌譜,而且是也有歌詞的。是不是和後來一樣,按著長短不齊的節奏去填上歌詞,現在很難猜測;但這裏麵必定會有很多來自民間的作品,或者因為它不夠“雅”,沒有受到統治階級的重視,所以很快就散失了。
在封建社會裏,勞動人民是最富於創造性的,所謂“窮者欲達其言,勞者須歌其事”(庾信《哀江南賦序》),有了自己豐富的內容,自然會創造出自己的新形式。至於上層人物,往往落在後麵,而又不甘心於放下自己的架子,偏要群眾去遷就他,直到群眾的力量發展到了不可抵抗的地步,而自己的東西卻為群眾所拒絕,才會回過頭來,朝著群眾的方向去跑。這樣,憑他們的藝術修養,找到了正確方向,就能夠在群眾的基礎上,不斷提高。所以,在唐代新音樂興起之後,與它相應發展的新體長短句歌詞必須經過一個醞釀的過渡時期,這是毫不為怪的。
郭茂倩在“近代曲辭”中,列舉了開元、天寶間流行的一些大曲,如《伊州》、《梁州》、《甘州》之類,每一段都配上當時詩人所寫的五、七言詩,有的隻是截取全篇中的四句,勉強湊合著來歌唱。例如《伊州歌》共有唱詞十段,第三段就是用沈佺期《雜詩》的前半首:“聞道黃龍戍,頻年不解兵。可憐閨裏月,偏照漢家營。”(《樂府詩集》卷七十九)《水調歌》共有唱詞十一段,第七段(入破第二)就是用的杜甫《贈花卿》一首七言絕句:“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雲。此曲隻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樂府詩集》卷七十九)也有摘取李嶠《汾陰行》的結尾“山川滿目淚沾衣,富貴榮華能幾時?不見隻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飛”(《碧雞漫誌》卷四),作為《水調歌》中一段歌詞的。這些大曲,有的多到二十四段,如《涼州排遍》;有的十二遍,如《霓裳羽衣》。王灼曾經說:“後世就大曲製詞者,類從簡省。”(《碧雞漫誌》卷三)可見唐詩人對新體歌詞的創作,遠遠落後於民間流行和教坊傳習的新興曲調;而那些整齊的詩句,是由樂工加上虛聲,勉強湊著來合拍的。這種偷懶的過渡辦法,可以看出士大夫的怠性和不甘適應群眾的要求,從而延緩了長短句歌詞的發展速度。這偷懶辦法,卻也有它的曆史根源。據北宋音樂理論家沈括說:
近代曲者,亦雜曲也。以其出於隋、唐之世,故曰近代曲也。隋自開皇初,文帝置七部樂:一曰《西涼伎》,二曰《清商伎》,三曰《高麗伎》,四曰《天竺伎》,五曰《安國伎》,六曰《龜茲伎》,七曰《文康伎》。至大業中,煬帝乃立《清樂》、《西涼》、《龜茲》、《天竺》、《康國》、《疏勒》、《安國》、《高麗》、《禮畢》,以為九部。樂器工衣,於是大備。唐武德初,因隋舊製,用九部樂。太宗增《高昌樂》,又造《燕樂》,而去《禮畢》曲。其著令者十部:一曰《燕樂》,二曰《清商》,三曰《西涼》,四曰《天竺》,五曰《高麗》,六曰《龜茲》,七曰《安國》,八曰《疏勒》,九曰《高昌》,十曰《康國》,而總謂之燕樂。聲辭繁雜,不可勝紀。凡燕樂諸曲,始於武德、貞觀,盛於開元、天寶。其著錄者,十四調,二百二十二曲。又有梨園別教院法歌樂十一曲,《雲韶樂》二十曲。肅、代以降,亦有因造。僖、昭之亂,典禮亡缺。其所存者,概可見矣。
《樂府詩集》卷七十九
這些樂種,除《清商》部外,全是外來的。由於文化交流,經過長時期的消化作用,到了唐玄宗時,一種新的民族音樂,便如春花競放,普遍在民間盛行起來了。看了上麵所說“聲辭繁雜”的話,這許多曲調原來不但有歌譜,而且是也有歌詞的。是不是和後來一樣,按著長短不齊的節奏去填上歌詞,現在很難猜測;但這裏麵必定會有很多來自民間的作品,或者因為它不夠“雅”,沒有受到統治階級的重視,所以很快就散失了。
在封建社會裏,勞動人民是最富於創造性的,所謂“窮者欲達其言,勞者須歌其事”(庾信《哀江南賦序》),有了自己豐富的內容,自然會創造出自己的新形式。至於上層人物,往往落在後麵,而又不甘心於放下自己的架子,偏要群眾去遷就他,直到群眾的力量發展到了不可抵抗的地步,而自己的東西卻為群眾所拒絕,才會回過頭來,朝著群眾的方向去跑。這樣,憑他們的藝術修養,找到了正確方向,就能夠在群眾的基礎上,不斷提高。所以,在唐代新音樂興起之後,與它相應發展的新體長短句歌詞必須經過一個醞釀的過渡時期,這是毫不為怪的。
郭茂倩在“近代曲辭”中,列舉了開元、天寶間流行的一些大曲,如《伊州》、《梁州》、《甘州》之類,每一段都配上當時詩人所寫的五、七言詩,有的隻是截取全篇中的四句,勉強湊合著來歌唱。例如《伊州歌》共有唱詞十段,第三段就是用沈佺期《雜詩》的前半首:“聞道黃龍戍,頻年不解兵。可憐閨裏月,偏照漢家營。”(《樂府詩集》卷七十九)《水調歌》共有唱詞十一段,第七段(入破第二)就是用的杜甫《贈花卿》一首七言絕句:“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雲。此曲隻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樂府詩集》卷七十九)也有摘取李嶠《汾陰行》的結尾“山川滿目淚沾衣,富貴榮華能幾時?不見隻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飛”(《碧雞漫誌》卷四),作為《水調歌》中一段歌詞的。這些大曲,有的多到二十四段,如《涼州排遍》;有的十二遍,如《霓裳羽衣》。王灼曾經說:“後世就大曲製詞者,類從簡省。”(《碧雞漫誌》卷三)可見唐詩人對新體歌詞的創作,遠遠落後於民間流行和教坊傳習的新興曲調;而那些整齊的詩句,是由樂工加上虛聲,勉強湊著來合拍的。這種偷懶的過渡辦法,可以看出士大夫的怠性和不甘適應群眾的要求,從而延緩了長短句歌詞的發展速度。這偷懶辦法,卻也有它的曆史根源。據北宋音樂理論家沈括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