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孫通傳》全篇都在寫一個不講是非曲直,而與時進退、以麵諛得勢的人。文章一開始,叔孫通就以一個麵諛的人物上場。那時正當陳涉起義,反秦軍勢如破竹。二世皇帝詔問博士諸生。有三十多個人提出來,要發兵平定反叛。二世惱了。叔孫通上前說:
諸生言皆非也。夫天下合為一家,毀郡縣城,鑠其兵,示天下不複用。且明主在其上,法令具於下,使人人奉職,四方輻輳,安敢有反者!此特群盜鼠竊狗盜耳,何足置之齒牙間?郡守尉今捕論,何足憂。
這話很使二世喜歡,二世賞給他帛二十匹、衣一襲,還拜他為博士。司馬遷對此沒有明文評論,卻緊跟著寫道:
叔孫通已出宮,反舍,諸生曰:“先生何言之諛也?”
這是借秦諸生的話說出了對叔孫通的評論,這是篇中出現的第一次評論。
在漢高帝時期,叔孫通做的唯一大事是定朝儀。文章記魯兩生的話說:
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麵諛以得親貴。今天下初定,死者未葬,傷者未起,又欲起禮樂。
這是借魯兩生的話指出定朝儀也不過是為了“麵諛以得親貴”,這是篇中出現的第二次評論。
接著,文章記朝儀的場麵和漢高帝的反應:
於是皇帝輦出房,百官執職傳警。引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賀。自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肅敬。至禮畢,複置法酒。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壽。觴九行,謁者言“罷酒”。禦史執法,舉不如儀者輒引去。竟朝置酒,無敢讙嘩失禮者。於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為皇帝之貴也。”
這一套朝儀,服侍得漢高帝直舒服到心眼兒裏去。“吾乃今日知為皇帝之貴也”,這是高帝自己的得意忘形,也是對叔孫通的這套本事的讚歎。司馬遷就借用了這一句話,作為從側麵對叔孫通的批評。這是篇中的第三次評論了。
原來叔孫通還有一批弟子跟著。司馬遷寫出這批人在定朝儀前後的嘴臉來。在定朝儀前,從儒生弟子百餘人,然通無所言進,專言諸故群盜壯士進之。弟子皆竊罵曰:“事先生數歲,幸得從降漢。今不能進臣等,專言大猾,何也?”
到了定朝儀後,高帝很得意,乃拜叔孫通為太常,賜金五百斤。叔孫通因進曰:“諸弟子儒生隨臣久矣,與臣共為儀,願陛下官之。”高帝悉以為郎。叔孫通出,皆以五百斤金賜諸生。諸生乃皆喜曰:“叔孫生誠聖人也,知當世之要務。”
這是借著叔孫通同夥人的話,從反麵刻畫出叔孫通的為人。這是篇中出現的第四次的評論了。
文章的收尾已在惠帝時期了。司馬遷隻記了兩件事情:
孝惠帝為東朝長樂宮,及閑往,數蹕煩人,乃作複道。方築武庫南。叔孫生奏事,因請閑曰:“陛下何自築複道,高寢衣冠,月出遊高廟。高廟,漢太祖。奈何令後世子孫乘宗廟道上行哉?”孝惠帝大懼。曰:“急壞之。”叔孫生曰:“人主無過舉。今已作,百姓皆知之。今壞此,則示有過舉。願陛下為原廟渭北,衣冠月出遊之。益廣多宗廟,大孝之本也。”上乃詔有司立原廟。原廟起,以複道故。
《叔孫通傳》全篇都在寫一個不講是非曲直,而與時進退、以麵諛得勢的人。文章一開始,叔孫通就以一個麵諛的人物上場。那時正當陳涉起義,反秦軍勢如破竹。二世皇帝詔問博士諸生。有三十多個人提出來,要發兵平定反叛。二世惱了。叔孫通上前說:
諸生言皆非也。夫天下合為一家,毀郡縣城,鑠其兵,示天下不複用。且明主在其上,法令具於下,使人人奉職,四方輻輳,安敢有反者!此特群盜鼠竊狗盜耳,何足置之齒牙間?郡守尉今捕論,何足憂。
這話很使二世喜歡,二世賞給他帛二十匹、衣一襲,還拜他為博士。司馬遷對此沒有明文評論,卻緊跟著寫道:
叔孫通已出宮,反舍,諸生曰:“先生何言之諛也?”
這是借秦諸生的話說出了對叔孫通的評論,這是篇中出現的第一次評論。
在漢高帝時期,叔孫通做的唯一大事是定朝儀。文章記魯兩生的話說:
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麵諛以得親貴。今天下初定,死者未葬,傷者未起,又欲起禮樂。
這是借魯兩生的話指出定朝儀也不過是為了“麵諛以得親貴”,這是篇中出現的第二次評論。
接著,文章記朝儀的場麵和漢高帝的反應:
於是皇帝輦出房,百官執職傳警。引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賀。自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肅敬。至禮畢,複置法酒。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壽。觴九行,謁者言“罷酒”。禦史執法,舉不如儀者輒引去。竟朝置酒,無敢讙嘩失禮者。於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為皇帝之貴也。”
這一套朝儀,服侍得漢高帝直舒服到心眼兒裏去。“吾乃今日知為皇帝之貴也”,這是高帝自己的得意忘形,也是對叔孫通的這套本事的讚歎。司馬遷就借用了這一句話,作為從側麵對叔孫通的批評。這是篇中的第三次評論了。
原來叔孫通還有一批弟子跟著。司馬遷寫出這批人在定朝儀前後的嘴臉來。在定朝儀前,從儒生弟子百餘人,然通無所言進,專言諸故群盜壯士進之。弟子皆竊罵曰:“事先生數歲,幸得從降漢。今不能進臣等,專言大猾,何也?”
到了定朝儀後,高帝很得意,乃拜叔孫通為太常,賜金五百斤。叔孫通因進曰:“諸弟子儒生隨臣久矣,與臣共為儀,願陛下官之。”高帝悉以為郎。叔孫通出,皆以五百斤金賜諸生。諸生乃皆喜曰:“叔孫生誠聖人也,知當世之要務。”
這是借著叔孫通同夥人的話,從反麵刻畫出叔孫通的為人。這是篇中出現的第四次的評論了。
文章的收尾已在惠帝時期了。司馬遷隻記了兩件事情:
孝惠帝為東朝長樂宮,及閑往,數蹕煩人,乃作複道。方築武庫南。叔孫生奏事,因請閑曰:“陛下何自築複道,高寢衣冠,月出遊高廟。高廟,漢太祖。奈何令後世子孫乘宗廟道上行哉?”孝惠帝大懼。曰:“急壞之。”叔孫生曰:“人主無過舉。今已作,百姓皆知之。今壞此,則示有過舉。願陛下為原廟渭北,衣冠月出遊之。益廣多宗廟,大孝之本也。”上乃詔有司立原廟。原廟起,以複道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