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統的上策是,“陰選精兵,晝夜兼道,徑襲成都;璋既不武,又素無預備,大軍卒至,一舉便定”!
也就是說讓劉備打閃電戰,這是曹操最擅長幹的事情,卻不是劉備喜歡的風格。
劉備在前麵已經說過,操以急,吾以寬;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譎,吾以忠,凡事都反著幹,這才是我劉備的特點。
龐統的閃襲計策很高明,成功的可能性在九成以上,但它卻恰恰違背了劉備行事的兩個原則,一是沒有正當理由;二是不利於收買人心。
在劉備看來,我打下益州是準備做我的帝王基業用的,也即用以統治,奇襲過去是能把劉璋幹掉,但是能服眾嗎?能有利於長治久安的統治嗎?
當然做不到,所以劉備說,太急了,不好。
龐統說:“我的中策是,楊懷、高沛,益州名將,各仗強兵,據守關頭要衝,而且我聽說他們幾次三番寫信勸劉璋,讓劉璋遣發主公回荊州,所以這兩個人必須除掉!主公先不到白水關,而是假裝收拾行囊,並派人前去告訴楊懷、高沛,就說荊州有急事,必須趕快回去。這兩個人既忌憚主公英名,又高興主公即將離開,肯定會乘輕騎來送主公,主公趁機拿下他們,然後盡收其兵,回師成都,益州可定!”
劉備點點頭,默許這個計策還算可以,但他還想聽聽龐統的下策。
龐統的下策就是,退還白帝,連兵荊州,慢慢圖謀益州。
這個下策是名副其實的下策,退還白帝,連兵荊州等於說這次是白來了一趟,奔波數千裏,來旅遊的嗎?
而且回到荊州再打益州的話,曹操、孫權豈會坐視不理?那樣就很可能會遭致腹背受敵,後果不堪設想,所以這個下策直接舍棄,不用考慮了。
上策不用,下策不行,中策聽起來還可以,那麼選擇就很明晰了。
龐統也能料到劉備最終會選擇哪個計策,所以他又催促劉備早做決定:“主公不能猶豫不決,要是一直沈吟不斷,則必受其亂!”
劉備點頭道:“好,就以軍師的中策實施!”
按照龐統的中策,需要先假裝東歸荊州,然後誘使楊懷、高沛前來,將其斬殺。
所以劉備迫切需要一個東歸的理由,不然演不好戲,你總不能無緣無故就回荊州吧,荊州那邊總得有點什麼事才好。
但劉備實在是幸運,就在這個時候,荊州那邊還真的出事兒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