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3

1978年,我翻越謝公嶺到雁蕩中學上初一,開始在練習本上做一些讀書筆記,主要是把寫景的段落抄在本子上,真正養成做讀書筆記的習慣是1984年,從那時起,整個20世紀80年代和20世紀90年代,也就是我瘋狂讀書的一二十年間,我做了大量的筆記,保存下來的還有好幾十本。1989年初春,在通往縣城的公路上丟失的一袋筆記本和日記本,成為我半生之痛。

去年,回到故鄉山村的老屋,翻到了一本1986年的筆記本,驀然發現當年抄寫的一些文章真是美啊,即使三十年後讀來依然心動不已。三十多年來,正是這些滋養過我、感動過我、激勵過我的文字,陪伴我度過了人生最艱難的階段,也繼續陪伴著我,它們已成為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看著自己當年的筆跡,滿心歡喜,滿心感恩。不正是我手抄的這些文字,我剪貼的這些文字,成全了我,讓我得以繼續在精神上存活嗎?事實上,正是它們構成了我心靈史、精神史重要的一部分。我跟親近的朋友說起這些舊筆記本,他們建議我編一本書,分享給更多的年輕人。自去年9月起,我就認真思考這件事。今年上半年,終於初步編成了。這些文章是我從小到大讀書留下的痕跡,是我一個人的閱讀體驗,是我生命中的相遇。去年在江西弋陽的《教師博覽》首屆閱讀論壇上,我講“人生最美是相遇”,首先就是人與書的相遇,一個人一生遇到什麼樣的讀物,他就可能成為什麼樣的人。我滿懷感念的是,這些讀物年複一年、日複一日,在漫長的時光中將我從精神的幽暗中帶出來,帶進光明之地。我願意編出來分享給這個時代的少年和青年。

2016年8月15~16日初稿

8月17日修改於白馬山上白馬湖湖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