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柯南道爾對自己筆下創造的這位著名偵探卻是又愛又恨,充滿了矛盾。一方麵,福爾摩斯為他帶來了豐厚的經濟收益,他本人也很喜愛這個人物;但另一方麵,他又不願意讓讀者把他當作一個通俗偵探小說作家,他念念不忘的是從事真正的文學——曆史小說的創作,何況,他總擔心一旦靈感枯竭,難免粗製濫造,破壞福爾摩斯在讀者心目中的完美形象。於是,他在《回憶錄》的最後一篇中,讓福爾摩斯與宿敵莫裏亞蒂教授同歸於盡,以一個意外的悲壯結局宣告了福爾摩斯探案故事的結束。

當1893年12月《最後一案》在《海濱雜誌》上刊出時,柯南道爾正陪著重病的妻子在瑞士療養,所以無法親身感受到英國大眾在得知福爾摩斯“死訊”時震驚和失望的心情。“在倫敦,正正常常的城市人,上班的時候帽上戴著黑紗,以悼念福爾摩斯之死”。充斥著憤怒、抗議和謾罵的讀者來信雪片似的飛向他的案頭。但柯南道爾似乎心意已決。在此後近十年的時間裏,柯南道爾創作的重心轉向曆史題材的傳記小說,同時成為一名活躍的政治活動家。通過福爾摩斯認識了柯南道爾的人們,也漸漸接受了福爾摩斯不複存在的事實。

1901年,柯南道爾偶然聽到一位朋友談起英格蘭中部達特摩爾荒原上一隻靈異獵犬的傳奇,大大激發了他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計劃以之為素材,創作一部恐怖、神秘的探險故事。但隨著寫作的進行,他意識到小說的主人公非福爾摩斯莫屬。那陰鬱的荒原、莫測的泥沼、幽暗的火光和懸疑的氣氛,與福爾摩斯陰鷙沉穩、外冷內熱的性格簡直是再般配不過。他決定推倒重來,把它寫成福爾摩斯早期的探案故事。這就是《巴斯克維爾的獵犬》,不僅在福爾摩斯探案集中,同時也是世界偵探小說史上最傑出的作品之一。

傳記《柯南道爾的一生》的作者約翰·迪克遜·卡爾(J.Di Carr),對這部小說推崇備至:“如果說《巴斯克維爾的獵犬》不是最好的偵探小說,那對我個人而言,所謂最好的偵探小說顯然遙遙無期。”他進一步分析說,“這是一部卓異的絕佳的犯罪小說。在所有福爾摩斯故事中,不論篇幅長短,這是唯一的一篇,由故事來主宰福爾摩斯,而非由福爾摩斯主宰故事。其中攫住讀者心靈的,不是這位維多利亞時代的名探,而是其中詭譎幽深的情節。”迪克遜·卡爾本人也是美國著名偵探小說家,有“密室推理之王”的美稱,上述這番話,足可以視作這部小說的蓋棺論定。

《巴斯克維爾的獵犬》的出版重新燃起了讀者和出版者的熱情,使柯南道爾欲罷不能。於是,在1903年創作的短篇《空屋》中,福爾摩斯神奇地“複活”了。從《空屋》開始陸續發表的《歸來記》係列故事,不論在人物特性還是情節構思上都保持了原有的創作水準,但作者和讀者群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此時的柯南道爾,已經是一個功成名就的大作家,當年旺盛的創作激情已不複存在,而在讀者心目中,福爾摩斯探案早已成為不朽的經典,如今竟然賡續新作,追捧偶像的心態遠遠大於對故事情節本身的渴望。所以,盡管在此後二十多年的時間裏,柯南道爾時斷時續地隻寫了《恐怖穀》(1915)、《最後致意》(1917)和《新探案》(1927)三組故事,但他的聲譽卻與日俱增,早已遠遠超越了英語世界。1930年7月7日,柯南道爾去世。“電報雪片般飛至,火車的特別專列載來各處奉獻的花束,感覺上似乎地球上所有的人都在懷念他。”(《柯南道爾的一生》)

然而,柯南道爾對自己筆下創造的這位著名偵探卻是又愛又恨,充滿了矛盾。一方麵,福爾摩斯為他帶來了豐厚的經濟收益,他本人也很喜愛這個人物;但另一方麵,他又不願意讓讀者把他當作一個通俗偵探小說作家,他念念不忘的是從事真正的文學——曆史小說的創作,何況,他總擔心一旦靈感枯竭,難免粗製濫造,破壞福爾摩斯在讀者心目中的完美形象。於是,他在《回憶錄》的最後一篇中,讓福爾摩斯與宿敵莫裏亞蒂教授同歸於盡,以一個意外的悲壯結局宣告了福爾摩斯探案故事的結束。

當1893年12月《最後一案》在《海濱雜誌》上刊出時,柯南道爾正陪著重病的妻子在瑞士療養,所以無法親身感受到英國大眾在得知福爾摩斯“死訊”時震驚和失望的心情。“在倫敦,正正常常的城市人,上班的時候帽上戴著黑紗,以悼念福爾摩斯之死”。充斥著憤怒、抗議和謾罵的讀者來信雪片似的飛向他的案頭。但柯南道爾似乎心意已決。在此後近十年的時間裏,柯南道爾創作的重心轉向曆史題材的傳記小說,同時成為一名活躍的政治活動家。通過福爾摩斯認識了柯南道爾的人們,也漸漸接受了福爾摩斯不複存在的事實。

1901年,柯南道爾偶然聽到一位朋友談起英格蘭中部達特摩爾荒原上一隻靈異獵犬的傳奇,大大激發了他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計劃以之為素材,創作一部恐怖、神秘的探險故事。但隨著寫作的進行,他意識到小說的主人公非福爾摩斯莫屬。那陰鬱的荒原、莫測的泥沼、幽暗的火光和懸疑的氣氛,與福爾摩斯陰鷙沉穩、外冷內熱的性格簡直是再般配不過。他決定推倒重來,把它寫成福爾摩斯早期的探案故事。這就是《巴斯克維爾的獵犬》,不僅在福爾摩斯探案集中,同時也是世界偵探小說史上最傑出的作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