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0章(1 / 1)

第七章第9節開科取士皇帝夢,呼啦啦大廈已傾倒

太平天國起義爆發以後,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嶺南等地區廣大民眾紛紛積極參與,而流傳在民間的歌謠最能體現出當時嶺南人民的心聲。

如《天軍帶來太平春》唱道:“滿村鑼鼓響聲聲,獅子舞來麒麟跟。窮苦黎民同慶賀,天軍帶來太平春。”窮苦民眾熱烈慶賀太平軍帶來太平春的歡樂場麵,熱情四射。顯然,此時腐朽的清王朝已完全失去民心,病入膏肓無藥可救。

《送兒去當太平軍》則直接從內心歌唱了老百姓加入太平軍的戰鬥行列的生動場麵:“寧願在家喝清水,莫讓兒女當清兵。清軍殺人不眨眼,剝了人皮還抽筋。送兒去當太平軍,為著窮人打不平。隻要打得清兵敗,清水當餐也甜心。”老百姓看到清政府的腐朽、殘忍,而太平軍處處為民眾謀取幸福,便積極投身於革命隊伍中,維護自己的革命果實。太平軍正因了廣大民眾的熱烈擁護,才能勢如破竹占領大片領地。

太平軍打來,老百姓可以分到田地;太平軍離開之後,這些地區的老百姓又陷入清政府的殘暴統治之中。《憶到親人眼淚滴》中人民含著熱淚唱道:“想起天軍在這時,紅雲一朵照雙髻。分得錢糧今還在,憶到親人眼淚滴。”而《“天”字旗號影還飄》則描寫了廣大民眾在痛苦的歲月裏迫切盼望太平軍再次到來的心情:“天軍走了烏雲罩,百姓又挨住茅棚。手扶竹門望雙髻,‘天’字旗號還在飄。”其情感之真摯,令人感動。

然而,從1851年1月11日的“金田起義”到1864年7月湘軍攻破太平天國定都的天京,這場曆時近14年的大規模農民起義最終被鎮壓了。正應了黃炎培所說的“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結局。

太平天國的領袖洪秀全早年也曾苦讀四書五經,夢想有朝一日由科舉考試進入仕途,完成士人都想完成的夢想。可是十多年過去了,而立之年早都過去了依然屢試不中,連秀才的桂冠還未戴上,他產生了同黃巢一樣的心理,絕望之中他發誓:“等我自己來開科取天下士吧!”

於是,在一場大病之後,就有了所謂“醒世訓”和“救世歌”,有了斬妖除魔的天堂夢,有了不可遏製的拜上帝教潮,有了席卷南中國的太平天國政權,‘定都登寶座’,‘萬物皆備於我’,造反的目的已經基本達到。北伐西征,統一全國。對洪秀全來說是錦上添花的事。當初宣傳的‘天下一家,共享太平’之類好聽的空話,本就沒有多少真心實意,主要是為了鼓動百姓參加造反。完成自己“開科取天下士”的皇帝夢,隨著個人目的基本達到,隨著形勢的變化,那些宣傳也就置之腦後。

成功必定有方法,失敗必定有原因。太平天國運動之所以後來失敗了,必定有多方麵的原因。

其實,縱觀幾千年來的封建曆史,每個王朝與革命鬥爭都跳不出從興盛到衰亡的規律:王朝剛建立時,上下都曉得江山來之不易,於是大家都齊心協力勵精圖治,把自己取得的結果發揚光大,國家也就因此繁榮強大;隨後,這些老一輩革命家的後代便學會了蔽祖蔭,享受自己不勞而獲的權益,都開始大肆搞權錢交易,並抱在一起慢慢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難以撼動的利益集團;最終,民脂民膏吸空了,“逼良為娼”的朝政就如林賢治先生所言成了“內裏蛀空”的木頭,“呼啦啦大廈傾倒”了,王朝滅亡。

對此,魯迅曾打了個形象的比方,他說:“至今為止的統治階級的革命,不過是爭奪一把舊椅子。去推的時候,好像這椅子很可恨,一奪到後,就又覺得是寶貝了,而同時也自覺了自己和這‘舊的’一氣。”既然“奪權”是革命的核心,“利民”是革命的幌子,於是就逃避不了“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複哀後人也”的輪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