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講:老子仍然活著(1 / 3)

經典文體與彈性論述

這些大的概念留下了很多的彈性,越是經典越有彈性。它很獨特,比如就拿一上來來說,它已經變成了一個標誌:“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道和名本來是很抽象的,它這麼一結構呢,從好處來說,它很深邃、很奧妙,叫“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其實要用白話文說——各種解釋還是不一樣,多數人解釋就是:第一個“道”是名詞,第二個“道”是動詞,就是那些可以言說的道理,並不是最根本、最恒常的道理,那些可以表述的名稱(概念),並不是最根本、最恒常的名稱(概念)。

中華經典的特點之一:易於背誦,難以解說

“道可道,非常道”還有一個特點,中國很多經典有這個特點,它好背不好理解,你很容易背誦,你要真正下功夫,這五千多字你把它全背下來都可以做到,但是想把它理解清楚,你得理解一輩子。

它還有一個文體問題,在很簡單的、很簡短的文字中,某些字不斷地重複,我隨便舉個例子,就是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這真的像繞口令,你越背越像繞口令。它充分使用了文言文,就是有時候名詞和動詞用了同一個字。“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就是說越是上等的德行,越不整天講這個德,不把這個德掛在嘴上,而你越不整天把這個德掛在嘴上,你越有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你的境界比較低下,所以你不敢不說這個“德”字,您張口閉口一天二十四個小時有十六個小時都德德德德,“是以無德”。 所以一個人要是這麼講德,他就沒有多大的德行,這就是老子一貫的主張。就是這個東西你要化成你自己的生命,化成你自己的本能,不是說你故意在口頭上標榜什麼東西,不是在那裏作秀,不是作姿態。

是同義反複嗎

有時候像這樣一類的東西在形式邏輯裏給人一種同義反複的感覺。什麼叫同義反複呢?比如說都是:德不德、有德、無德、失德,來回地說來說去都是“德”,這樣的表述從形式邏輯上說是不可取的,然而他強調的是:某個概念、某個命名,有它的不容混淆的特性,有它自己的同一性。

“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他是說你有了道,有了最自然而然的大道、最根本的東西,其他東西你都沒了,你光剩下在口頭上講德了。他這個說法是不是有點過?這是另外的事。然後他就一層一層的——“失德而後仁”,你失了德以後,德也做不到了,大家不是說天然的都那麼有德行,那時候你還得提倡什麼呢?提倡仁即去製定一種價值規範。“失仁而後義”,你連仁都做不到了,人和人之間的互相的關愛都做不到了,那起碼你還得講正義或義氣。他就這麼一層一層地推理,這也是一種文體,這叫層層加碼法,或者是層層減碼法。

經典文體與彈性論述

這些大的概念留下了很多的彈性,越是經典越有彈性。它很獨特,比如就拿一上來來說,它已經變成了一個標誌:“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道和名本來是很抽象的,它這麼一結構呢,從好處來說,它很深邃、很奧妙,叫“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其實要用白話文說——各種解釋還是不一樣,多數人解釋就是:第一個“道”是名詞,第二個“道”是動詞,就是那些可以言說的道理,並不是最根本、最恒常的道理,那些可以表述的名稱(概念),並不是最根本、最恒常的名稱(概念)。

中華經典的特點之一:易於背誦,難以解說

“道可道,非常道”還有一個特點,中國很多經典有這個特點,它好背不好理解,你很容易背誦,你要真正下功夫,這五千多字你把它全背下來都可以做到,但是想把它理解清楚,你得理解一輩子。

它還有一個文體問題,在很簡單的、很簡短的文字中,某些字不斷地重複,我隨便舉個例子,就是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這真的像繞口令,你越背越像繞口令。它充分使用了文言文,就是有時候名詞和動詞用了同一個字。“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就是說越是上等的德行,越不整天講這個德,不把這個德掛在嘴上,而你越不整天把這個德掛在嘴上,你越有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你的境界比較低下,所以你不敢不說這個“德”字,您張口閉口一天二十四個小時有十六個小時都德德德德,“是以無德”。 所以一個人要是這麼講德,他就沒有多大的德行,這就是老子一貫的主張。就是這個東西你要化成你自己的生命,化成你自己的本能,不是說你故意在口頭上標榜什麼東西,不是在那裏作秀,不是作姿態。

是同義反複嗎

有時候像這樣一類的東西在形式邏輯裏給人一種同義反複的感覺。什麼叫同義反複呢?比如說都是:德不德、有德、無德、失德,來回地說來說去都是“德”,這樣的表述從形式邏輯上說是不可取的,然而他強調的是:某個概念、某個命名,有它的不容混淆的特性,有它自己的同一性。

“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他是說你有了道,有了最自然而然的大道、最根本的東西,其他東西你都沒了,你光剩下在口頭上講德了。他這個說法是不是有點過?這是另外的事。然後他就一層一層的——“失德而後仁”,你失了德以後,德也做不到了,大家不是說天然的都那麼有德行,那時候你還得提倡什麼呢?提倡仁即去製定一種價值規範。“失仁而後義”,你連仁都做不到了,人和人之間的互相的關愛都做不到了,那起碼你還得講正義或義氣。他就這麼一層一層地推理,這也是一種文體,這叫層層加碼法,或者是層層減碼法。

這種文體是中國的一個特色,我上小學的時候就背“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然後是“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等。好像有一個模式,就是一層一層一層一層,就跟上台階或下台階似的。

很早的時候,美國有一位大漢學家姓Fairbank,就是費正清博士,說中國邏輯不發達,是中國科學上不去的原因之一,他說中國最喜歡的是這種上台階下台階的大邏輯,從一件事無限上綱,一層一層一層一層越上越高,然後從一件大事又是下台階,一點一點一點一點下來以後變成一件很簡單的事。這是費正清對中國的批評,在《老子》裏頭也有好多,說明不光是儒家有,道家也有這種上台階下台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