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吃茶去(1 / 2)

世事無常,都在變化之中,該來的總要來,該走的總要走。

河北趙縣古稱趙州,這裏有一座柏林禪寺,在唐代叫做觀音院。禪宗史上一位特別受人尊崇的大師趙州從諗(778-897)曾在這裏駐錫,他活到一百二十歲,真正是個老和尚,人們管他叫“古佛”。趙州在南泉普願門下,由“平常心是道”這樣一句很平常的話開悟,這也成為他傳法的要旨。

《五燈會元》中記載了一則非常有名的故事:有兩位僧人到趙州這裏來習禪,趙州問其中的一個:“你以前來過嗎?”那個人回答:“我曾經來過。”趙州跟他說:“吃茶去!”然後轉向另一個僧人,問:“你來過嗎?”這個僧人說:“沒有來過。”

趙州又說:“吃茶去!”這時,引領那兩個僧人來參見趙州的監院好奇地問:“禪師,怎麼來過的你讓他吃茶去,未曾來過的你也讓他吃茶去呢?”趙州便喚了監院的名字,監院答應了一聲,趙州還是一句老話:“吃茶去!”

“吃茶去”成了禪宗最有名的公案之一,這裏麵有什麼神秘的東西嗎?其實沒有什麼神秘之處:曾經來過的僧人去而複歸,內心大概有不少疑惑,也許他要向大師解釋自己為什麼離去,為什麼又回來,趙州卻不認為說這些有什麼意義,所以讓他“吃茶去”。初到的僧人第一次見到大師,會認為這是奇特的機遇,總覺得會有什麼驚人的事情發生,這種念頭同樣毫無意義,趙州也吩咐他“吃茶去”。監院跟隨在趙州身邊應該有些日子了吧,可是他並不真正懂得老和尚。他或許認為大師無論說什麼都是不平凡的。可是趙州既然問兩位僧人以前來過沒有,而兩人的情況確實又是不同的,他為什麼一律吩咐“吃茶去”呢?其中有什麼玄妙之處?監院想得太複雜了,趙州還是讓他“吃茶去”。

中國人飲茶的曆史很久遠,但形成普遍的風氣、成為日常習俗,是從中唐開始的,距趙州的時代不遠。這位老禪師生活樸素清貧,經常是“褲無腰,褂無口,頭上青灰三五鬥”,飲茶可以算是他僅有的嗜好。

茶和酒不一樣,酒讓人興奮,茶讓人平靜。茶味清香甘甜,略帶苦澀,蘊涵著大自然的氣息。隻有在平心靜氣的情形下,才能充分品嚐茶的妙處;也正是在品嚐雋永的茶味時,人心漸漸淡定起來。習禪先要“吃茶去”,就是首先要讓人生種種繁雜的念頭消歇,使內心漸漸清澄。

我們也吃茶吧。

清·鄭板橋·竹石圖平心靜氣,人心漸漸淡定起來。種種繁雜的念頭消歇,內心漸漸清澄。

也許,你正在得意之中,發了財或者升了官或者成了名,被人簇擁,受人追捧,得意非凡,情不自禁地想要手舞足蹈起來。

這時候,“吃茶去”吧!

也許,你正在沮喪之中,投資失敗,事業受阻,遭人白眼,被人嘲笑,於是心灰意懶,了無生趣。這時候,“吃茶去”吧!

也許,你對什麼人深感憤恨,想起他的蠻橫無理,不由得渾身打顫,卻又無可奈何,左也不是,右也不是,頭腦發漲。這時候,“吃茶去”吧!

世事無常,一切都在變化之中,該來的總要來,該走的總要走。“平常心是道”,對心情淡定的人來說,天下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事情,也沒有什麼了不起的道理。趙樸初的詩說得好:“七碗受至味,一壺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可是趙州茶雖好,會吃的人卻不多。過了幾百年,南宋禪師黃龍慧南還在《趙州吃茶》詩中感歎:

相逢相問知來曆,不揀親疏便與茶。

翻憶憧憧往來者,忙忙誰辨滿甌花?

這首詩收於《黃龍錄》。前兩句略述趙州和尚請人喝茶的故事,後兩句說:世上的人來往匆匆,忙忙碌碌,無窮的念頭,說不盡的廢話,他們不得工夫喝茶。

北宋大文豪蘇軾喜禪,也愛茶。他被貶謫黃州時,生活困頓,一位朋友為他從官府要來一片荒地,他親自耕種,以解匱乏。這塊地稱作“東坡”,蘇軾的別號就是由此而來——從此,“東坡”兩字,熠熠生輝。蘇東坡在東坡上種了茶樹,有《問大冶長者乞桃花茶栽東坡》詩記其事。我們知道蘇軾曾借用美女形容西湖:“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他也曾將茶比作“佳人”,詩雲:“要知冰雪心腸好,不是膏油首麵新。戲作小詩君勿笑,從來佳茗似佳人。”(《次韻曹輔寄壑源試焙新茶》)好茶是樸素的,天然風韻,就像真正的美女,不需要塗脂抹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