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隆盛之世,突然於天寶十四載發生安史之亂,玄宗被安祿山的叛軍追迫,一路西向逃亡,途次馬嵬驛,在兵變的脅迫下,忍痛賜死楊貴妃後,就冒險進入山嶽重疊、雲煙萬裏的蜀道,而西狩劍南。從此以後,四川這塊安和樂土,便被卷入時世的浪潮中,衝擊動蕩,不再能夠保持像從前一樣的單純和寧靜了。
安史亂平後,唐朝元氣大傷,統治力量逐漸衰退,全國各地,盜賊蜂起,凡是擁有武力的藩鎮,莫不割據為雄,強者且圖問鼎中原,天下大亂。屢試不第的黃巢乘機秘密結社,造起反來。黃巢勢力迅速膨脹,攻陷潼關不久,就占領了首都長安,國號“大齊”,自己做起皇帝來了。
當叛亂的烽火延燒到京師,即將逼近宮門時,惶恐中的僖宗皇帝,想起玄宗曾經幸蜀,認為這個四境崇山的盆地,是個理想的避難之所,於是決定車駕入蜀。世亂的壓迫,使蒙塵的帝室、落魄的長安貴族和貴族附庸的文化人,都不得不身向艱難的蜀道挑戰,大批大批地到了四川。
這時候,有個販私鹽、盜家畜,人稱“賊王八”的草莽英雄王建,趁此機會,起兵勤王,以討伐黃巢為名,衛護流亡中的僖宗皇帝進了西蜀。後論功行賞,便被任命為蜀中某一地方的長官。王建雖是草莽出身,卻頗具有雄心,在這個小地盤上,積極擴充自己的實力,兼並弱小,坐大勢力,到大唐帝國的命運終歸滅亡時,他便占領整個四川,自己建起獨立王國來了——是為“前蜀”,時當公元907年。
李白形容西北通秦州的蜀道,比登天還難,而東南向另一條發源於岷山的長江水係,通往江南的水路,也並不容易。自夔州以下,即是一路連續的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的三峽之險,兩岸一望無盡的層巒峭壁,密夾江流,水隨山轉,山壁阻擋水勢,激起萬頃風波,洶湧搏鬥,還有一段崩山的裂石,暗藏水中,誰碰著它,立刻舟覆人亡。這一條遞長七百裏的峽路,同樣是旅人的畏途。
然而世上的事情,沒有絕對的利弊。承平時固然交通不便,但當天下動亂的時候,蜀也靠這高山和急流,排除了外來禍害的波及,得以在殺聲震天、哀鴻遍野的中原之外,自成世外桃源,作為避難者的天堂。
五代十國,實是唐代藩鎮之禍的延續,大江南北各地,全由節鎮割據,各自獨立稱王,大吃小,強淩弱,此分彼合,交戰不休。在這個戰亂頻仍的黑暗時期裏,王建所統治的前蜀,恰是一個遺世獨立,最平靖、最安謐的樂土。中原大戶,為了保全身家性命,寧願冒著蜀道的險難,搬到四川來寄寓,帶來多年積儲的財富和曆世收藏的文物。王建雖然是粗人,但他懂得利用這個機會,優與容納這批外來的高級難民,他們帶來的大批金帛和物資,充實了西蜀的地方財力,使它意外迅速地繁榮了起來。避難入蜀的舊官僚和失去寄托的文化人、藝術家、詩人甚至禪僧,一例受到王建的優遇,這些人原來都是中原上層社會裏的中堅分子,他們將唐代最成熟最高等的長安文化帶進西蜀來,於是中原的生活風習、禮樂文物,廣被蜀人吸收,到中原社會被數十年間無情的戰火摧毀殆盡時,反倒要蜀境內所保存的傳統文化來反饋中原了。
大唐隆盛之世,突然於天寶十四載發生安史之亂,玄宗被安祿山的叛軍追迫,一路西向逃亡,途次馬嵬驛,在兵變的脅迫下,忍痛賜死楊貴妃後,就冒險進入山嶽重疊、雲煙萬裏的蜀道,而西狩劍南。從此以後,四川這塊安和樂土,便被卷入時世的浪潮中,衝擊動蕩,不再能夠保持像從前一樣的單純和寧靜了。
安史亂平後,唐朝元氣大傷,統治力量逐漸衰退,全國各地,盜賊蜂起,凡是擁有武力的藩鎮,莫不割據為雄,強者且圖問鼎中原,天下大亂。屢試不第的黃巢乘機秘密結社,造起反來。黃巢勢力迅速膨脹,攻陷潼關不久,就占領了首都長安,國號“大齊”,自己做起皇帝來了。
當叛亂的烽火延燒到京師,即將逼近宮門時,惶恐中的僖宗皇帝,想起玄宗曾經幸蜀,認為這個四境崇山的盆地,是個理想的避難之所,於是決定車駕入蜀。世亂的壓迫,使蒙塵的帝室、落魄的長安貴族和貴族附庸的文化人,都不得不身向艱難的蜀道挑戰,大批大批地到了四川。
這時候,有個販私鹽、盜家畜,人稱“賊王八”的草莽英雄王建,趁此機會,起兵勤王,以討伐黃巢為名,衛護流亡中的僖宗皇帝進了西蜀。後論功行賞,便被任命為蜀中某一地方的長官。王建雖是草莽出身,卻頗具有雄心,在這個小地盤上,積極擴充自己的實力,兼並弱小,坐大勢力,到大唐帝國的命運終歸滅亡時,他便占領整個四川,自己建起獨立王國來了——是為“前蜀”,時當公元907年。
李白形容西北通秦州的蜀道,比登天還難,而東南向另一條發源於岷山的長江水係,通往江南的水路,也並不容易。自夔州以下,即是一路連續的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的三峽之險,兩岸一望無盡的層巒峭壁,密夾江流,水隨山轉,山壁阻擋水勢,激起萬頃風波,洶湧搏鬥,還有一段崩山的裂石,暗藏水中,誰碰著它,立刻舟覆人亡。這一條遞長七百裏的峽路,同樣是旅人的畏途。
然而世上的事情,沒有絕對的利弊。承平時固然交通不便,但當天下動亂的時候,蜀也靠這高山和急流,排除了外來禍害的波及,得以在殺聲震天、哀鴻遍野的中原之外,自成世外桃源,作為避難者的天堂。
五代十國,實是唐代藩鎮之禍的延續,大江南北各地,全由節鎮割據,各自獨立稱王,大吃小,強淩弱,此分彼合,交戰不休。在這個戰亂頻仍的黑暗時期裏,王建所統治的前蜀,恰是一個遺世獨立,最平靖、最安謐的樂土。中原大戶,為了保全身家性命,寧願冒著蜀道的險難,搬到四川來寄寓,帶來多年積儲的財富和曆世收藏的文物。王建雖然是粗人,但他懂得利用這個機會,優與容納這批外來的高級難民,他們帶來的大批金帛和物資,充實了西蜀的地方財力,使它意外迅速地繁榮了起來。避難入蜀的舊官僚和失去寄托的文化人、藝術家、詩人甚至禪僧,一例受到王建的優遇,這些人原來都是中原上層社會裏的中堅分子,他們將唐代最成熟最高等的長安文化帶進西蜀來,於是中原的生活風習、禮樂文物,廣被蜀人吸收,到中原社會被數十年間無情的戰火摧毀殆盡時,反倒要蜀境內所保存的傳統文化來反饋中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