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書對各建築流派的敘述,以近代、現代的西方建築為主。在我國建築事業現代化的過程中,西方建築發展的經驗和教訓,值得借鑒參考。

在我國,最早出現的“洋房”是西洋教堂。1299年西方天主教士在元大都(今北京)建教堂三座。1602年澳門“大三巴”教堂建成,今天雖隻餘殘壁石級,卻是亞洲大陸仍然存在的巴洛克式最早的建築遺物。西式工業建築始自清末“洋務運動”。鴉片戰爭以後,在租界由外國居民興造西式公共、工商與居住建築。1865年清政府在上海設江南製造局,在南京設南京機器局;生產性工業廠房開始用承重磚牆、人字屋架結構。同時,明治維新後的日本也興建洋房,摒棄傳統木構架而采用磚牆人字屋架。但日本從此一直向西方一麵倒而中國則除通商口岸以外,建築仍以大木作平房為主。全國大規模用鋼材水泥建設隻不過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二三十年的事,但迄未打破建築技術的落後局麵,建築風格上有些模仿西方建築也隻能追隨西方。有些曾以大屋頂作為民族形式的嚐試,但也難以為繼,以致盡管有些建築物建在中國,但與國外建築麵貌看起來沒什麼兩樣,這就提出了我國新建築向何處去的問題。

西方工業革命之後,科學技術對建築工程的設計和風格起無可避免的影響。由於用相同技術、相同材料,服從於相同功能,建築物很自然會出現類似麵貌;但另一方麵,全世界劃分為許多不同國家,處於不同氣候地帶、各具不同經濟條件這一事實,難道對建築風格不發生一點影響嗎?西方仍然有用木、石、磚、瓦傳統材料設計成為具有新建築風格的實例,日本近30年來更不乏通過鋼筋水泥表達傳統精神的設計創作,為什麼我們不能用秦磚漢瓦產生中華民族自己風格?西方建築家有的能引用老莊哲學、宋畫理論打開設計思路,我們就不能利用固有傳統文化充實自己的建築哲學嗎?

任何創作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經過一段時間探測摸索的準備才能得來。如果認為看完一些資料就能下筆,乃是天真想法。若讀畢這份芻蕘之獻以後,仍覺夙夜彷徨,走投無路,感到所做方案,實非理想,比未讀之前提出更多疑問,尚待進一步鑽研,那這書的目的就達到了。

我校建築係攝影師朱家寶、圖書室周玉華兩同誌,供給寫作資料,誌此致意。

南京工學院建築研究所 童寯

1978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