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課改寫人生(1 / 3)

比如下麵這個教學片段:

師:大家說說看,這個老愚公有多大年紀了?

(學生紛紛答,有人說“九十歲”,有人說“九十不到”。)

師:到底是九十,還是九十不到?

生:(齊聲)不到。

師:不到?從哪裏知道?

生:“年且九十”,有個“且”字,將近九十歲。

師:且,對!那麼,那個智叟是年輕人嗎?

生:(齊聲)老頭。

師:怎麼知道?

生:(齊聲)“叟”字呀!

師:啊,很好。愚公和智叟都是老頭子。那麼,那個遺男有幾歲了?

生:七八歲。

師:你又是怎麼知道的?

生:從“齔”字知道。

師:噢,這個字很難寫,你上黑板寫寫看。(生板書)寫得很好。“齔”是什麼意思?

生:換牙。

師:對,換牙。你看這是什麼偏旁?(生答:齒旁。)孩子七八歲時開始換牙。同學們不但看得很仔細,而且都記住了。那麼,這個年紀小小的孩子跟老愚公一起去移山,他爸爸肯讓他去嗎?

(生一時不能回答,稍一思索,七嘴八舌地說:“他沒有爸爸!”)

師:你們怎麼知道?

生:他是寡婦的兒子。“孀妻”就是寡婦。

師:對!遺男就是——

生:(齊生)孤兒。

我在教學中喜歡用這種迂回的手法提出問題,學生的思維也要“拐一個彎”才能找到答案,我把這種方法叫做“曲問”。比如,問愚公多大年紀,檢測學生對“且”字的理解;問智叟是不是年輕人,落實“叟”字,等等;又如我問:“鄰人京城氏那個七八歲的孩子也去移山,他爸爸肯讓他去嗎?”學生一時回答不出,繼而一想,恍然大悟地叫起來:“那孩子沒有爸爸!”這就可以檢測學生是否已經理解了“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一句中的“孀妻”和“遺男”的詞義,比直問“孀妻是什麼意思”、“遺男是什麼意思”,更能激發學生思考的興趣。

再看下麵一段對話:

師:請你們計算一下,參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

生:五個人。

師:你們怎麼知道的?

生:一個愚公,一個遺男,還有他的三個子孫。

師:三個什麼樣的子孫?

生:三個會挑擔的,“荷擔者三夫”。

師:你們怎麼知道愚公自己也參加了呢?

生:“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是愚公率領了子孫去的。

師:啊,講得真好!那請你再說說看,“遂率”前麵省略了一個什麼句子成分?

生:主語。

師:主語應該是什麼?

生:愚公。“愚公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師:好!主語補出來,人數很清楚,一共五個人。

這個教學片段,似乎隻是為了計算人數,其實有“一石三鳥”的效果:既能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內容——人少而移山,更見任務之艱巨;同時又落實了古漢語“主語省略”的知識;還激發了學生思考的興趣。

這種“曲問”以及饒有趣味的師生對話,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隨處可見。老師教得輕鬆,學生學得愉快,又把文章的解讀和文言知識的學習靈活地融合在一起,跟一般文言文教學的“串講法”大異其趣。

比如下麵這個教學片段:

師:大家說說看,這個老愚公有多大年紀了?

(學生紛紛答,有人說“九十歲”,有人說“九十不到”。)

師:到底是九十,還是九十不到?

生:(齊聲)不到。

師:不到?從哪裏知道?

生:“年且九十”,有個“且”字,將近九十歲。

師:且,對!那麼,那個智叟是年輕人嗎?

生:(齊聲)老頭。

師:怎麼知道?

生:(齊聲)“叟”字呀!

師:啊,很好。愚公和智叟都是老頭子。那麼,那個遺男有幾歲了?

生:七八歲。

師:你又是怎麼知道的?

生:從“齔”字知道。

師:噢,這個字很難寫,你上黑板寫寫看。(生板書)寫得很好。“齔”是什麼意思?

生:換牙。

師:對,換牙。你看這是什麼偏旁?(生答:齒旁。)孩子七八歲時開始換牙。同學們不但看得很仔細,而且都記住了。那麼,這個年紀小小的孩子跟老愚公一起去移山,他爸爸肯讓他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