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是2016年7月20日,我在寧夏銀川主持召開東西部扶貧協作座談會。在那次座談會上,我講到,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是實現先富幫後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的大舉措,充分彰顯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製度的政治優勢,必須長期堅持下去。西部地區特別是民族地區、邊疆地區、革命老區、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貧困程度深、扶貧成本高、脫貧難度大,是脫貧攻堅的短板。必須采取係統的政策和措施,做好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工作,全麵打贏脫貧攻堅戰。
這幾次座談會,對統一認識、部署行動、交流情況、推動工作,都產生了重要作用。座談會上提出的思路和舉措,都得到積極落實,收到明顯成效。
今天這個座談會,請了山西、雲南、西藏、青海、新疆5個省區,江西贛州市、湖北恩施州、湖南湘西州、四川涼山州、甘肅定西市5個市州,河北康保縣、內蒙古科爾沁右翼中旗、廣西都安縣、陝西山陽縣、寧夏同心縣5個縣旗,以及山西呂梁山區、燕山—太行山區2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涉及的4個地級市和21個縣的黨委書記參加會議。把大家請來,一方麵是交流脫貧攻堅進展情況和分析存在的突出問題,另一方麵是集中研究破解深度貧困之策。
剛才,參加會議的5位省區黨委書記的書麵彙報和脫貧攻堅重點地區的11位市州、縣旗黨委書記的發言,都很好。大家結合實際,介紹了脫貧攻堅的堅中之堅情況,提出了做好工作的意見和建議,聽後很受啟發。對大家提出的意見和建議,有關部門要認真研究,可采納的盡量采納。
下麵,我就推進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工作講幾點意見。
一、深度貧困地區是脫貧攻堅的堅中之堅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貧困人口脫貧作為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和標誌性指標,在全國範圍全麵打響了脫貧攻堅戰。脫貧攻堅力度之大、規模之廣、影響之深,前所未有。
現在,各方麵都行動起來了。黨中央確定的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管理體製得到貫徹,四梁八柱性質的頂層設計基本形成,五級書記抓扶貧、全黨動員促攻堅的氛圍已經形成,各項決策部署得到較好落實。脫貧攻堅成績顯著,每年農村貧困人口減少都超過1000萬人,累計脫貧5500多萬人;貧困發生率從2012年底的10.2%下降到2016年底的4.5%,下降5.7個百分點;貧困地區農村居民收入增幅高於全國平均水平,貧困群眾生活水平明顯提高,貧困地區麵貌明顯改善。
我國貧困問題具有區域性特征。1986年啟動國家大規模減貧計劃時,就劃定過18個集中連片貧困地區,我當時工作的寧德地區就屬於18片中的閩東北地區。那時,即使東部地區也還有許多群眾生活非常困難。經過30多年持續努力,當年的貧困地區大部分已經改變麵貌,群眾生活也得到明顯改善。
第三次是2016年7月20日,我在寧夏銀川主持召開東西部扶貧協作座談會。在那次座談會上,我講到,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是實現先富幫後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的大舉措,充分彰顯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製度的政治優勢,必須長期堅持下去。西部地區特別是民族地區、邊疆地區、革命老區、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貧困程度深、扶貧成本高、脫貧難度大,是脫貧攻堅的短板。必須采取係統的政策和措施,做好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工作,全麵打贏脫貧攻堅戰。
這幾次座談會,對統一認識、部署行動、交流情況、推動工作,都產生了重要作用。座談會上提出的思路和舉措,都得到積極落實,收到明顯成效。
今天這個座談會,請了山西、雲南、西藏、青海、新疆5個省區,江西贛州市、湖北恩施州、湖南湘西州、四川涼山州、甘肅定西市5個市州,河北康保縣、內蒙古科爾沁右翼中旗、廣西都安縣、陝西山陽縣、寧夏同心縣5個縣旗,以及山西呂梁山區、燕山—太行山區2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涉及的4個地級市和21個縣的黨委書記參加會議。把大家請來,一方麵是交流脫貧攻堅進展情況和分析存在的突出問題,另一方麵是集中研究破解深度貧困之策。
剛才,參加會議的5位省區黨委書記的書麵彙報和脫貧攻堅重點地區的11位市州、縣旗黨委書記的發言,都很好。大家結合實際,介紹了脫貧攻堅的堅中之堅情況,提出了做好工作的意見和建議,聽後很受啟發。對大家提出的意見和建議,有關部門要認真研究,可采納的盡量采納。
下麵,我就推進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工作講幾點意見。
一、深度貧困地區是脫貧攻堅的堅中之堅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貧困人口脫貧作為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和標誌性指標,在全國範圍全麵打響了脫貧攻堅戰。脫貧攻堅力度之大、規模之廣、影響之深,前所未有。
現在,各方麵都行動起來了。黨中央確定的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管理體製得到貫徹,四梁八柱性質的頂層設計基本形成,五級書記抓扶貧、全黨動員促攻堅的氛圍已經形成,各項決策部署得到較好落實。脫貧攻堅成績顯著,每年農村貧困人口減少都超過1000萬人,累計脫貧5500多萬人;貧困發生率從2012年底的10.2%下降到2016年底的4.5%,下降5.7個百分點;貧困地區農村居民收入增幅高於全國平均水平,貧困群眾生活水平明顯提高,貧困地區麵貌明顯改善。
我國貧困問題具有區域性特征。1986年啟動國家大規模減貧計劃時,就劃定過18個集中連片貧困地區,我當時工作的寧德地區就屬於18片中的閩東北地區。那時,即使東部地區也還有許多群眾生活非常困難。經過30多年持續努力,當年的貧困地區大部分已經改變麵貌,群眾生活也得到明顯改善。
同時,我們必須看到,我國脫貧攻堅麵臨的任務仍然十分艱巨。從總量上看,2016年底,全國農村貧困人口還有4300多萬人。如期實現脫貧攻堅目標,平均每年需要減少貧困人口近1100萬人,越往後脫貧成本越高、難度越大。從結構上看,現有貧困大都是自然條件差、經濟基礎弱、貧困程度深的地區和群眾,是越來越難啃的硬骨頭。在群體分布上,主要是殘疾人、孤寡老人、長期患病者等“無業可扶、無力脫貧”的貧困人口以及部分教育文化水平低、缺乏技能的貧困群眾。在脫貧目標上,實現不愁吃、不愁穿“兩不愁”相對容易,實現保障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三保障”難度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