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操控社會(1 / 3)

【一】

顯微鏡技術對現代生物學到底有多重要?

大到疾病的成因與表現,小到基因間的相互作用,實用如蛋白質的作用,神奇如螢火蟲發光的原理……這些知識都要依靠顯微鏡來觀察、了解。

在顯微鏡發明前,這些知識對人類來說都是難以想象的。

這麼看來,顯微鏡在生物學中確實很重要。

李教授尤其這麼覺得。

李教授是一名生物學家,他認為通過顯微鏡可以了解一切,隻要顯微鏡的倍數足夠大。

所以,他同時也是一個狂熱的顯微鏡愛好者,家裏擺滿了大大小小的顯微鏡,每天都如癡如醉地擺弄它們。

周圍的人都說李教授是個怪人。

是的,李教授確實是個怪人,從小時候第一次玩父母送他的放大鏡時,他就明白,自己這輩子估計是和這玩意兒分不開了。

他用放大鏡看螞蟻搬家,看蝴蝶身上的花紋,看各種各樣他感興趣的東西,他甚至用放大鏡看過太陽,當然,結果是住院了。

這次作死沒能阻止他,反而讓他對放大鏡更加癡迷。

他開始收集各類功能更齊全、放大倍數更大的放大鏡。

後來,為了順理成章地玩這玩意兒,他成了一個生物學家。

李教授這人,說實話,天分是嚴重被低估的。

雖然大家都知道李教授癡迷於顯微鏡,但誰也沒想到,他家裏竟然有比世界上最先進的顯微鏡還要先進的。

李教授一直致力於研究出更先進的顯微鏡,而今天,就是這台儀器問世的日子。

有新鞋就想出去遛遛,有新衣服就想穿穿,有新娘就想上上……有了新的顯微鏡,李教授就想立馬試試效果。

他將一個人體細胞的標本放到載物台上,調試好顯微鏡後開始觀察。

這一次,他果然發現了一些不一樣的東西。

李教授一下就興奮了起來,要知道,前幾次顯微鏡升級並沒有讓他觀察到任何新東西,而這一次,結果不一樣了。

他發現了一種在人體內廣泛存在的新物質,這種物質也許能掀起新的生物革命。

李教授立刻開始尋找這種物質的來源,也就是它是哪段基因的產物。但是,他觀察了半天也沒能發現這種物質究竟是由哪段基因表達出來的。

李教授又換了兩個標本來觀察,結果還是一樣,找不到來源,這種物質……好像整個DNA雙螺旋都在表達它。

找不到來源,李教授又開始琢磨這種物質的作用。

他找出人體各部位組織的樣本來觀察,很快就發現了它的作用,它似乎能控製多巴胺等情緒激素的分泌。

起先,李教授認為這應該也是一種引導人體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的物質,但很快他又覺得不對勁,因為,它並沒有受到外界刺激呀,怎麼也在分泌情緒激素,難道它是自動分泌的?

李教授的表情變得凝重了起來,考慮到樣本應該要有的普遍性和多樣性,他馬上聯係了自己在醫院的朋友,從醫院搞了更多標本過來,仔細觀察後,他發現這種物質確實是在自動分泌多巴胺等情緒激素。

李教授放下顯微鏡,癱坐在沙發上,他意識到自己發現了一種不得了的物質,隻是,這似乎並不是種值得慶祝的物質。

是這樣的,一個人受到刺激時,人體會根據我們所受刺激的類型、程度而分泌出不同的激素。

例如,受到某些刺激,人體會分泌多巴胺,讓人感到快樂;受到別的刺激,人體也會分泌其他激素,讓人產生相應的情緒。

這樣,才有了我們精彩的人生。

但李教授這個發現,代表人體在沒有受到外界刺激的情況下也會因為這種物質的存在而分泌多巴胺等情緒激素。

這很可怕,因為這代表我們並不是先受到外界刺激再有情緒,而是先有情緒再受到刺激。

簡單地說,就是我們的判斷和選擇被這種物質控製了。

打個比方,你突然被人打了一拳,按理說你應該生氣,對吧?但是這時候如果強行給你注射一支鎮定劑,你還會生氣嗎?不會了。

這種物質的作用也是一樣的,如果你在受到外界刺激前就受到了體內激素的影響,就等於你的選擇和判斷被幹涉了,該衝動的時候你冷靜,該冷靜的時候你衝動,該拚搏的時候你迷茫。

至於這一點為什麼一直沒被發現,可能是因為兩者的時間間隔太短了,人類無法區分開到底是先受到刺激再分泌情緒激素,還是先分泌情緒激素再受到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