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迷信專家和電視

電視裏的警察、偵探抓壞人的能力近乎神通。對他們來說,各種線索會在黑暗中發光,或從屋簷上掉下來。當他們審訊嫌犯時,能憑其身體語言確定罪行。有特寫鏡頭的幫助,再加上導演呈現的時機與方法,你能看出聰明絕頂的警探發現了什麼破綻——但卻不一定知道為什麼。嫌犯說話時揉著腿(借著在別處使力,好釋放壓力)、看受害者照片時,瞳孔縮到極小(照片再度引發對受害者的怒氣),還有幹燥的嘴唇(也表示了強烈的憤怒),都在聰穎的警探心中綜合出真相,但在你眼裏都隻是種感覺,仿佛這名嫌犯是個情緒化的人。當然,這些演員是按照劇本演出,因此他們知道潛在含義,不論編劇的詮釋正確與否。真相通常更奧妙,而且難以解讀。人類的輔助行為極其複雜,所以很少有編劇、導演和演員能結合創意與經驗,做出正確的詮釋。

《法律與秩序:犯罪傾向》和《結案高手》是兩個絕佳範例,說明身體語言專家能在與人的互動中,收集到多少實質信息。在《法律與秩序:犯罪傾向》中,文森·多諾夫飾演警探羅伯特·戈倫,TV.頻道曾貼切地形容他是“聰明得異乎尋常的凶案組警探,有曆練豐富的直覺,與犯案對手們配合無間”。這種說法當然略嫌美化,除了影視劇的警探以外,大概沒人能達到這種程度。

在某一劇集中,凶手是連環殺手,警探戈倫不隻閱讀身體語言,還利用身體動作與情緒的相互作用加以操控。他在嫌犯家中貌似輕鬆地提問,刻意將頭偏向左方。嫌犯做出自然反應——但並未意識到自己正在“回應”警探的姿勢——將頭偏向右方。我們會用力向右看,或用力將頭朝右偏,來反射或表達情緒。看看葬禮中的人,他們的視線往右低垂,頭有時也會往右垂下。雖然有些臨床心理學家不同意我的看法,不過我從觀察中得知,通過這種反射技巧“強迫”做出情緒性的身體語言,的確能逼一個人進入情緒狀態。這就是警探戈倫的手法,嫌犯出於本能反應而表現出的身體語言,讓他進入情緒狀態,卸下防備,最後乖乖招供。

我的學生都看過類似的節目,自認已知道許多竅門。他們都是軍事與行政部門中的傑出審訊人員,經篩選後參加我的課程,因此他們走進教室時,心中暗想:我的能力已經很強了,所以哈特萊要教的,我大部分都知道了。

我問學生他們對身體語言的了解。

他們通常會舉出約翰·特拉沃爾塔在2003年主演的《特種部隊》,說電影“教”他們,一個人如果往右上方看,表示在說謊。我說這是騙人的。像這種根據單一身體語言所做的泛論,通常不具有太大的意義,除非這個動作與其他因素互有關聯,或者你已經知道對方的標準,能確定哪些屬於他的正常行為,否則你無法隻根據眼睛的動作,就判斷對方是否在說謊。如果你想“讀懂一個人”,就必須讀完全部內容,而非章節標題而已。

別迷信專家和電視

電視裏的警察、偵探抓壞人的能力近乎神通。對他們來說,各種線索會在黑暗中發光,或從屋簷上掉下來。當他們審訊嫌犯時,能憑其身體語言確定罪行。有特寫鏡頭的幫助,再加上導演呈現的時機與方法,你能看出聰明絕頂的警探發現了什麼破綻——但卻不一定知道為什麼。嫌犯說話時揉著腿(借著在別處使力,好釋放壓力)、看受害者照片時,瞳孔縮到極小(照片再度引發對受害者的怒氣),還有幹燥的嘴唇(也表示了強烈的憤怒),都在聰穎的警探心中綜合出真相,但在你眼裏都隻是種感覺,仿佛這名嫌犯是個情緒化的人。當然,這些演員是按照劇本演出,因此他們知道潛在含義,不論編劇的詮釋正確與否。真相通常更奧妙,而且難以解讀。人類的輔助行為極其複雜,所以很少有編劇、導演和演員能結合創意與經驗,做出正確的詮釋。

《法律與秩序:犯罪傾向》和《結案高手》是兩個絕佳範例,說明身體語言專家能在與人的互動中,收集到多少實質信息。在《法律與秩序:犯罪傾向》中,文森·多諾夫飾演警探羅伯特·戈倫,TV.頻道曾貼切地形容他是“聰明得異乎尋常的凶案組警探,有曆練豐富的直覺,與犯案對手們配合無間”。這種說法當然略嫌美化,除了影視劇的警探以外,大概沒人能達到這種程度。

在某一劇集中,凶手是連環殺手,警探戈倫不隻閱讀身體語言,還利用身體動作與情緒的相互作用加以操控。他在嫌犯家中貌似輕鬆地提問,刻意將頭偏向左方。嫌犯做出自然反應——但並未意識到自己正在“回應”警探的姿勢——將頭偏向右方。我們會用力向右看,或用力將頭朝右偏,來反射或表達情緒。看看葬禮中的人,他們的視線往右低垂,頭有時也會往右垂下。雖然有些臨床心理學家不同意我的看法,不過我從觀察中得知,通過這種反射技巧“強迫”做出情緒性的身體語言,的確能逼一個人進入情緒狀態。這就是警探戈倫的手法,嫌犯出於本能反應而表現出的身體語言,讓他進入情緒狀態,卸下防備,最後乖乖招供。

我的學生都看過類似的節目,自認已知道許多竅門。他們都是軍事與行政部門中的傑出審訊人員,經篩選後參加我的課程,因此他們走進教室時,心中暗想:我的能力已經很強了,所以哈特萊要教的,我大部分都知道了。

我問學生他們對身體語言的了解。

他們通常會舉出約翰·特拉沃爾塔在2003年主演的《特種部隊》,說電影“教”他們,一個人如果往右上方看,表示在說謊。我說這是騙人的。像這種根據單一身體語言所做的泛論,通常不具有太大的意義,除非這個動作與其他因素互有關聯,或者你已經知道對方的標準,能確定哪些屬於他的正常行為,否則你無法隻根據眼睛的動作,就判斷對方是否在說謊。如果你想“讀懂一個人”,就必須讀完全部內容,而非章節標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