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誤可能令人刻骨銘心,但錯誤絕不意味著失敗。那麼,錯誤與失敗之間,究竟保持著一種怎樣的關係呢?納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在自己所寫的書中是這樣描繪“失敗者”的:“失敗者往往在犯錯之後不自省、不探究、覺得難堪,他們聽不得批評的話語,試圖解釋自己的錯誤而不是用新的信息豐富自己,開啟新的曆程。這些人往往視自己為‘受害者’,受製於某個大陰謀、糟糕的老板,或是惡劣的天氣。”由此可見,真正讓“失敗者”成為“失敗者”的,不是錯誤,而是“拒絕錯誤”。
正視錯誤真的是一個如此困難的問題嗎?錯誤的確會為我們造成許多痛苦,但它們真實的形態遠沒有想象中的形態對我們造成的壓力那般沉重。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凱利·麥格尼格爾曾用8年時間追蹤了3萬名美國成年人,得出一個有趣的發現,那些相信壓力有害而自身承受著較小壓力的人相對於不相信壓力有害反而承受著巨大壓力的人,因承受壓力的死亡風險更高。甚至不同於我們所認知的那樣,當我們遭受到壓力時,腦垂體會釋放一種名為催產素的壓力性激素,幫助我們對抗壓力。同時,它也是一種天然的消炎藥,有益於我們的身體。
簡單來講,壓力本身並不會對我們造成什麼巨大的影響,但“認為壓力有害的想法”,卻會沉重危害我們的健康水平。放在錯誤的發生上,錯誤所真實創造的壓力與痛苦,遠不如我們想象“錯誤是可怕的”所帶來的壓力與痛苦。甚至,錯誤的發生本身可能也是一種“幸運”。正如成功學大師拿破侖·希爾所說的那樣:“那些經常被視為失敗的事,往往不過是短暫的挫折。反而,那些短暫的挫折實際是一種幸福,因為它會促使我們振作起來,調整自己努力的方向,令我們向著不同卻更加美好的方向前行。”
從錯誤中學習
錯誤會帶來損失,但絕非一無是處。至少,通過錯誤我們可以吸取教訓、總結經驗,從錯誤中進行學習,從錯誤中收獲成長。進而,改正錯誤,完善自我,使類似的錯誤不再發生。
錯誤的一大益處在於可以承擔一種信息源的作用,告訴我們哪些行為是不可取的,哪些道路是行不通的,進而幫助我們不斷優化行為處事的方式,不斷糾正前行的道路,發現更有效、更精準解決問題的路徑。這也使得許多企業不僅引導員工正視錯誤、敢於犯錯,甚至鼓勵員工主動試錯,創造問題。例如,美國電商巨頭亞馬遜便將試錯文化發揮到了極致。被稱為“亞馬遜最大敗筆”的Fire Phone智能手機由於初始定價過高、配置亮點不足等多重原因,上市一個月後出貨量僅3萬部,銷量異常慘淡。但亞馬遜首席執行官傑夫·貝索斯卻表示,這是一個寶貴的學習過程,他為Fire Phone的失敗感到自豪。貝索斯在接受《華盛頓郵報》采訪時直言:“如果你認為Fire Phone是一個大錯,那麼我們目前在開發‘更大的錯誤’。我是認真的,部分新產品將使Fire Phone的問題不值一提。亞馬遜取得的每一個成功無不伴隨著巨大的風險,無不是我們堅持不懈的結果。在我們的計劃中,部分取得了成功,大多數則沒有成功。我們能吸取每一次失敗的教訓,跌倒後爬起來繼續前行。”Fire Phone的試錯失敗了,但亞馬遜也吸取了這次巨大錯誤帶來的寶貴教訓,並將其應用於後續產品的研發當中。
錯誤可能令人刻骨銘心,但錯誤絕不意味著失敗。那麼,錯誤與失敗之間,究竟保持著一種怎樣的關係呢?納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在自己所寫的書中是這樣描繪“失敗者”的:“失敗者往往在犯錯之後不自省、不探究、覺得難堪,他們聽不得批評的話語,試圖解釋自己的錯誤而不是用新的信息豐富自己,開啟新的曆程。這些人往往視自己為‘受害者’,受製於某個大陰謀、糟糕的老板,或是惡劣的天氣。”由此可見,真正讓“失敗者”成為“失敗者”的,不是錯誤,而是“拒絕錯誤”。
正視錯誤真的是一個如此困難的問題嗎?錯誤的確會為我們造成許多痛苦,但它們真實的形態遠沒有想象中的形態對我們造成的壓力那般沉重。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凱利·麥格尼格爾曾用8年時間追蹤了3萬名美國成年人,得出一個有趣的發現,那些相信壓力有害而自身承受著較小壓力的人相對於不相信壓力有害反而承受著巨大壓力的人,因承受壓力的死亡風險更高。甚至不同於我們所認知的那樣,當我們遭受到壓力時,腦垂體會釋放一種名為催產素的壓力性激素,幫助我們對抗壓力。同時,它也是一種天然的消炎藥,有益於我們的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