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珠微微停頓了一下:“可是當我最終紮根在法蘭西,拚命學習,拚命吸收了他們最精華的知識後,我才發現,其實他們所謂的最神奇的、最科學的知識,很多都是源於咱們老祖先的。”
康熙略帶吃驚地看向東珠。
東珠:“比方說在測繪這件事上,現在西洋人用的測繪方法就是從宋朝宋括的測繪方法上沿用發展而來的。”
康熙點點頭,東珠扭頭看向康熙:“皇上,人們總說江山幾何,江山幾何?那麼,東珠敢問皇上,皇上的江山幾何啊?”
康熙正要脫口說出數字,突然愣住了,看了看東珠,神色恍然:“朕明白你的意思了,你是想親自測量一下我大清的江山嗎?”
東珠點點頭:“是!所以我這次帶回來四位西洋測繪學者。”
康熙滿是期待與欣喜:“國家有疆域,謂之版圖,版言乎其有民,圖言乎其有地。朕有民有地,卻不知民有多少?地有多廣?且朕在數次治理河道和平定三藩時亦發現,雖然我大清沿用了明朝的地圖,但疆域錯紛,幅員遼闊,方輿地理,又今昔互異,實在是不便得很啊!若朕能留下一幅我大清的精準的地圖,正是一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偉業了!”
“是啊!而且,皇上難道不想知道我大清的江山到底是怎樣的嗎?山高有多高?水長有多長?有著怎樣蜿蜒的邊界線,又有著怎樣平坦的沃野呢?”東珠笑意盈盈地看著康熙。
康熙一臉興奮更一臉感慨:“想!朕很想知道,而且朕不僅想知道我大清的樣子,還想知道我大清在這世界上的樣子。朕不僅要認識我大清,更要認識世界。”
兩人的手緊緊纏握在一起,這一瞬間,他們不僅是久別重逢的愛人,更是莫逆的知己、心靈相通的摯友。
幾日後,康熙攜著東珠的手登上了長城箭樓。
地上鋪設了紅色的毛毯,毯子上擺著一排供桌,桌上整齊的擺著“準”“繩”“規”“矩”“表”“司南”等中國測量工具,旁邊康熙、東珠、外國使臣、大清的大臣們列陣站在供桌後。
康熙麵向眾人:“朕今日,著爾等重新測繪我大清江山,不僅是大清,就是世界,也要清晰地呈現於朕的眼前,呈現於天下人的眼前。”
三聲禮炮響起,禮炮的餘煙嫋嫋升起。
東珠走到中外大臣前:“曆來測繪江山地圖,中外皆有之,但都各行其法,不免各有偏差,今日我等測量大清山河,當尋中西合璧之法。”
東珠說著,又側身指向供桌上的器具:“既用中式測量工具,又用西式測量方法,力圖測繪出世上最精準的地圖。”
眾人俯瞰,長城內外一片巍峨之景。
康熙欽命法國傳教士白晉、雷孝思等人從長城測起,至次年一月返回北京,製成一圖,此圖長約4.6米,不僅展示了長城地勢上的迂回曲折,還標明了所有的山脈、約300個大小城門以及全部的軍事據點。康熙親自測算考證後方命白晉等人測量全國。
到康熙五十六年一月除新疆及西藏部分外,測量工作全部完竣。各路測繪人員回京後,在杜德美的指導下,編繪完畢關內十五省及關外蒙古各地地圖,取名《皇輿全覽圖》。
康熙在十八世紀初葉,進行如此全國範圍內大麵積的實地測繪工作,這在中國曆史上是第一次,在世界曆史上也是第一次,可謂一個舉世爭先的創舉。
歸化城,安北將軍府。
庭院內,費揚古與孫之鼎一邊烤肉,一邊喝酒。
費揚古麵色感慨:“所以,當年那場大火,她並沒有喪生,而是通過密道逃了出去。”
雖已過不惑之年,但孫之鼎依舊是一臉頑劣之態:“所以啊,她讓我代為轉達對你的謝意。沒你,這事也辦不成!”
費揚古一臉疑惑。
“還記得康熙四年,南苑獵場,行刺皇上的那名女刺客嗎?當年你把她送到我府上診治的時候,她隻有一口氣,是我救了她。而她,給了我很多驚喜,其中之一,便是她祖上的遺物,當年明朝修建紫禁城的圖紙。”孫之鼎揭開謎底,頗有些得意。
費揚古一聲輕歎,說不清是什麼情緒,隻覺得往事如煙,再難回首:“當年東珠為了出宮,與皇上打賭,卻被那女子的行刺攪黃,想不到最終,卻是因為她才得以脫身重生,可見人生的機緣真是難以預料。”
孫之鼎笑了:“正如你和青闌,也是難以預料。”
順著孫之鼎的目光,費揚古微一側身,便看到不遠處,青闌將食盒子遞在小小少年的手中,而那少年歡快地奔了過來:“阿瑪,額娘剛做好的下酒菜,可香了!”
費揚古聽了,一臉開懷,與孫之鼎相視而笑。
“當初瞞你,也是為了你今日的一家團圓。所以,別怪我,也別怪她,她可是一番好意。”孫之鼎超級自信,在這世上,恐怕在知己這個層麵上,他在東珠這兒比費揚古要排名靠前,這便是他引以為傲的。
費揚古沉吟片刻,一臉釋然:“感謝東珠,她讓我們看到了這世上最美麗的傳奇。”
孫之鼎越發得意:“還要感謝我們自己,因為,我們也在這傳奇之中。”
兩人相視,隨即爆發爽朗的笑聲。
懷化城南波濤滾滾滾的黃河水可以洗盡這世間一切的悲辛與怨憤,城北豐美遼闊的草原可以容納世間一切難容之事,更孕育著連綿不盡的勃勃生機,這便是人生。
若心地寬和,便沒有過不去的坎,即便偶爾被辜負,也要始終善待這個世界。
正如東珠歸來後對康熙所說的話。
“小時候,我一直想走出去,仿佛走得越遠,擁有得越多,但當我真正走出紫禁城、走出中原、走向世界的時候,我才發現,真正的廣博卻在於方寸之間,因為真正的自由來自於內心的寧靜。”
這便是東珠。
我筆下的東珠。
曆史上真正的孝昭仁皇後,她的一生終究如何,我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