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八章 物是人非事事休(3 / 3)

半晌之後,東珠結束了這個仿佛要纏綿到地老天荒的長吻,隨即怔怔地看向康熙。

“我為你做的,遠比這個要多,可惜,一葉障目,你都視而不見。”東珠笑笑,伸手到自己領間的襻扣處,果斷而堅決地解著扣子,“你隻在乎這個,你一直想要,對嗎?好,我現在給你。”

眼看東珠自頸部以下,整個胸口的雪白都暴露開來,康熙大駭。

緊接著,一個狠狠的巴掌硬生生甩在了東珠臉上。

再之後,康熙頭也不回地走了。

腳下步子急促萬分,仿佛逃離一般。

康熙是不想讓東珠見到他不爭氣的眼淚,是的,淚水肆意而流,因為康熙覺得,自己的心被踐踏了。

那個女人,可惡的女人。

她真的配不上自己的心。

東珠輕輕地靠在冰冷而又堅硬的牆上,一語不發,眼中連半滴淚都沒有,心中苦澀無邊,卻在唇邊漾出一抹難得的笑容。

為什麼要這樣對他呢?

她既沒瘋也沒傻,如此反常地激怒康熙,隻是因為她明白,這是孝莊想要的局麵。

原本孝莊讓蘇麻派人安排她與遏必隆鼇拜相見,勸他們寫悔罪書,她就覺得有些疑惑,但還是本著心中一點善良的期盼來到牢房。當康熙出現的時候,她便立時明白,這又是孝莊的布局。

此時,她已篤定,孝莊是希望以此激怒康熙,從而使自己與鼇拜、遏必隆全族獲罪,從此,宮中與天下真正太平。

看穿了一切,閃亮中便有兩條路在眼前。

其一,是將一切真相原原本本告訴康熙,以真情和柔順打動康熙。但是東珠知道,若是那樣,便是真正與孝莊撕破臉,即使是康熙主宰了局麵,輕判眾人,孝莊亦會用千百種方法,讓自己和家人消失。

所以,她不能選那條路。

於是,她選擇了第二種,按孝莊的期待,順理成章地激怒康熙,讓孝莊如願。這樣,不管康熙最終是否輕判他們,在孝莊眼中,自己沒那麼聰明,至少還沒到看清她的地步,如此也就不足為懼了,即便成為棄子,亦不再為慮。

置身死地,也許還有一線生機。

許多年後,回顧這個晚上,東珠還是會覺得從心底發寒,一念之間,她賭上了全族人的性命。幸運的是,她贏了。

康熙雖然萬分憤怒,雖然下旨將東珠囚禁於冷宮,永世不再相見,但終究保全了她和家人的性命。

天亮之後,淨鞭三響,文武大臣列隊緩緩前行,個個神情肅穆。諸臣拾階而上,進入太和殿中。嶽樂等親王率領著眾大臣都分站在殿階之下甬道兩側,眾臣一起跪下,高呼:“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康熙端坐在龍椅上,顧問行侍立一旁,眾臣叩拜畢,康熙舉手示意眾卿平身。朝堂上鴉雀無聲,眾臣都低垂著頭,氣氛十分壓抑。

嶽樂上前一步:“啟奏皇上,大理寺會同刑部會審鼇拜謀逆一案,經議政王大臣會議審理定罪,問得鼇拜罪款三十,遏必隆罪款十二,班布爾善罪款二十一,其餘黨羽也各有十款、十二款不等。還請皇上親發諭旨,予以結案。”

康熙神色淡定,命顧問行傳旨。

顧問行拿出一道諭旨,上前幾步,打開高聲朗讀:“鼇拜以勳戚大臣受恩深重,奉先帝遺詔為顧命大臣,理應忠心報國,輔佐朝政,不意其結黨專權,禍亂朝綱,殘害忠良,欺壓黎民。朕久已悉知,尚望其改行從善,以全始終。鼇拜辜負聖恩,不思悔改,竟以謀逆之舉犯上,所犯重大,擬以正法。但念鼇拜在朝效力年久,且先帝曾經倚任,朕不忍加誅,姑從寬革職籍沒,仍行拘禁。宗室班布爾善絞;阿思哈、噶褚哈、穆裏瑪、圖必泰、呐莫、塞本得俱立斬。鼇拜族人、親友、師長、下屬等有過從者,免於治罪。欽此!”

眾臣聽後都有驚訝之色,彼此間開始竊竊私語。

索額圖上前:“皇上,按大清律例,謀逆乃十惡不赦之大罪,牽涉人等,理應按律治罪。”

康熙目光掃地眾人:“鼇拜擅權,連朕都免不了受其脅迫,朝臣、親隨們又能奈何?朕知道你們當中有許多人,曾迫於鼇拜的權勢,而投於其門下,朕也知道你們當中還有一些人,上了彈劾鼇拜的折子,想借著這個機會一舉翻身。此案如何懲處,朕諭旨已下,絕無更改,也絕不廣加株連。朕就是想讓你們知道,朕希望看到的朝堂,是隻有公心沒有私利,朝臣間或因理念不同做君子之爭,但絕不因私利而結黨傾軋。所以,鼇拜一案,意圖再起之人,要不得,落井下石、投機取巧之人,更要不得,還望眾卿,好自為之。”

朝臣們都是一片噤若寒蟬的表情。

而後,遏必隆被特釋,此案了結,所有觀望的人都長長舒了一口氣,不管怎麼說,安定對於世人來說,總歸是好的。

隻是鼇拜終究還是寧折不彎,不能同遏必隆一起去侍衛府當差,為皇家護院,也不能甘心於囚室中度過餘年,於是,鼇拜在牢中撞牆而死,令人無限唏噓。

孝莊對這個結果並不滿意,卻又無可奈何,因為康熙這樣對她說:“鼇拜與遏必隆牽連著朝堂上絕大多數的官員,如果要將二人的勢力悉數鏟除幹淨,那朝堂之上列班的臣子可能都沒有隨侍的太監多。況且兩族中多少婦孺長者,他們又何其無辜。”

康熙緊盯著孝莊的眼眸:“再者,有些人,有些事,太皇太後不是都不追究了嗎?太皇太後的膽量和心胸,孫兒理當效仿。”

聽到康熙說完這話,孝莊心底一顫,目光立時掃向蘇麻,卻見蘇麻朝自己搖了搖頭。

孝莊疑惑,慧妃暗中所做的事情,康熙到底知不知道呢?孝莊自苦,並非是她想姑息包庇烏蘭,而是烏蘭牽連著科爾沁,投鼠忌器,她不得不睜隻眼閉隻眼,隻是這些事情,康熙到底知道多少呢?

於是,一場爭執就此打住。

雙方各退一步。

康熙不再追究兩宮中毒一事,孝莊也放棄了對遏必隆一家的死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