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二 《古琴之道》序(1 / 2)

老桐《古琴之道》在這種文化勢態下應運而生,麵對海內外琴學中一些含混的概念直述己見,對何為琴道、道器、琴品、琴德、琴技等,做了較為深刻而明晰的詮釋,對目前琴界麵臨的一些含混不清的實質問題展開了較為全麵細致的闡述,並以中國傳統文化中儒、道、佛的觀點及琴樂思想發展的梗概,對“琴道”的文化精神、哲理觀念給予了較為得體準確的定位,對“琴道”中不少較為抽象的問題做了較為深入淺出的解讀,對幫助人們正確地理解“琴道”的內涵、正確理解中國琴學思想幾千年的發展、進一步地理解、把捉中國琴文化的美學追求均有著積極的作用,是近幾十年來在中國琴學思想理論領域較為深刻的一部著作。

《古琴之道》從正統的角度指出了“琴道”、“琴藝”、“琴品”、“琴德”、“琴技”間所存在的文化精神、思想內涵與單純技藝的差異。如,當涉及何謂琴道、琴藝時,其文曰:“中華琴學於傳統文化中向來稱作琴道,言琴學者蓋就學術角度,包括琴理、音律、聲學、製曲、彈奏、琴史、斫琴等等種種,乃一大學問也;言琴藝者蓋指古琴為樂器,操縵為藝術,乃音樂藝術之一種也。言琴道者乃從本質上理解古琴為載道之器——琴道,就儒家而言,即是中華文化禮樂之道——以道德為體,技藝為用。若無文化與德行之內涵,流於技藝,便殊不足貴也。”此外,老桐還對道家以琴養真、佛家以琴養心的琴道功能做了深刻而獨到的解析。

在《古琴之道》中,老桐還通過對諸多琴學疑慮的回答,力求幫助讀者從“道器”與“樂器”,琴藝和技藝的細微處去比較、體味、領略“琴道”中所蘊藏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精深內涵。

老桐的這本著作,從人文、物態規律審視,入情入理地指出了“清、微、澹、遠”的鼓琴之道,在喧囂繁鬧的社會生活中,對調整人們身心安適所能起到的有益作用,並進一步引申論證,將儒、道、佛諸家絕塵出世的境界與貞靜宏遠的聲韻追求相益印證,使讀者融會而貫通,直逮琴樂聲韻之“希聲”與中華國學之靈魂交融的文化精神。

在涉及當代個別偽琴學現象時,老桐坦誠直率,如其所言:“今之傳習古琴者頗有於古琴創製中之文化意象不聞不問,乃視作不經之談,嗤之以鼻者,僅將琴體作一共鳴箱看。若然,不惟不知古琴,且亦不知中國文化也,若論‘繼承與發揚’,吾不知其雲何耶。”

全書行文質樸率真,字裏行間每每可見作者對琴道所愛之深,對中國傳統文化感受之切,動情處赤心難得,憨直處坦蕩可嘉!

可以斷言,麵對21世紀,獨具特質的中國“琴道”精神將會對人類音樂文化的進一步發展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古琴之道》在中國琴學發展的特殊形勢下出現,毋庸置疑,將對人們在新的文化勢態下,再度審視古琴的文化精神起到積極的作用。

老桐《古琴之道》在這種文化勢態下應運而生,麵對海內外琴學中一些含混的概念直述己見,對何為琴道、道器、琴品、琴德、琴技等,做了較為深刻而明晰的詮釋,對目前琴界麵臨的一些含混不清的實質問題展開了較為全麵細致的闡述,並以中國傳統文化中儒、道、佛的觀點及琴樂思想發展的梗概,對“琴道”的文化精神、哲理觀念給予了較為得體準確的定位,對“琴道”中不少較為抽象的問題做了較為深入淺出的解讀,對幫助人們正確地理解“琴道”的內涵、正確理解中國琴學思想幾千年的發展、進一步地理解、把捉中國琴文化的美學追求均有著積極的作用,是近幾十年來在中國琴學思想理論領域較為深刻的一部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