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征服者赫南·科爾特斯(HerandoGortes)遭遇瑪雅國王門特祖瑪(Montezuma),提供了歐洲與一個有組織的當地國家交鋒的首個重要模式,一個很快具有神話般潛能和影響範圍的方法。這種神話般的套路,直到19世紀仍在《墨西哥征服史》中出現。殖民者認為,歐洲人之所以能夠戰勝敵人,不僅表現在物質裝備上,更體現為心靈和道德上的威力。
1838年,《安森傳記》的作者約翰·巴羅(JohnBarrow)寫道:“由於英國戰船的新奇,由於其船長的堅定,由於明智地展示了自己的力量,偶然夾雜著一些可能更有必要使用的威脅,此外還由於早就洞察了這個民族的真正特性,安森成功了。”在繼續描述先驅安森的成功中,巴羅揭露了“中國人的虛偽、愚蠢和無賴行徑,不僅遍及政府部門,而且相當自然地影響了這個民族”。一言以蔽之,掩蓋在文明和禮儀背後的是膽小和虛偽。
在沒有精確經度測量儀的情況下進行環球航行,體現了英國人的勇敢。而在那個時期,清政府還在為自己船隊糟糕的能力進行撫恤,並且從不支持遠航,這幾乎等同於一種“溺愛”。
乾隆八年六月十三日,福建海防的哨船(巡邏警戒的船隻)遭遇風暴沉沒,閩浙總督那蘇圖、福建巡撫周學健向皇帝上書彙報此事。次年六月二十二日,福建地方政府發布了按照朝廷回複而製定的撫恤計劃:“臣查海汛戰舡因公遭風擊碎,曆蒙恩旨準銷動支錢糧造補。又定例內沿海弁兵因公差委,遭風溺水,幸獲生全者,官照軍功加一級,兵照軍功頭等傷例賜給;其飄沒身故兵丁,照陣亡例給予祭葬銀兩。又定例兵丁陣亡給銀五十兩,如無妻子親屬,給奠銀二兩,遣官致祭。軍功頭等傷給銀三十兩。各等因遵行在案。”諸如在海難等自然災難中喪生或受傷者,清政府仍參照軍功給予撫恤與獎勵。
直到現在,人類仍然無法完全抵抗海上的極端天氣,但明清兩代長期不許舢板下海的舉措,幾乎讓中國人喪失了挑戰外部世界的能力和勇氣。
安森事件,並不是中國人第一次在世界麵前露怯。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七月初八至二十四日,中俄使團在尼布楚正式舉行邊界談判。雖然條約是清朝在自願情況下簽訂的,在中國曆史上是一個“平等條約”,但對後世的影響深遠,中國永遠喪失了對西伯利亞地區的控製權,等於是輸家。
和英國人不一樣的是,俄國人不喜歡寫書,而且和以英國為主體的西方世界深有隔閡,沒有將這一信息傳達給外部世界。
1748年,安森(那時他已經是海軍上將,爵士)在《環球旅行記》中描述了親身經曆:從中國商人手裏購買的艦隊供給品,大多數是假貨;豬羊的肚子裏灌滿了水,而且缺斤少兩;中國人搶著吃外國船上扔下來的臭肉、腐爛的貓與狗的屍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