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華夏文化漫談(1 / 3)

客:華夏文化包含哪些內容?

主:沒有公認的說法。有人說:華夏文化是“文史哲”加上“科技”“藝術”和“宗教”。大致可以分為六個部分。一是文學:例如漢賦、唐詩、宋詞、明清小說、現代文學。二是曆史:二十四史和曆代的正史和野史。三是哲學:先秦諸子曆代名家。四是科技:經驗科學、農業、手工業。五是藝術:文學以外有圖畫、書法、音樂、雜技。六是宗教:主要是佛教。這是一個大體的說法。

客:華夏文化就是儒學文化嗎?

主:華夏文化以儒學為主流兼收並蓄百花齊放,是全方位的文化。華夏文化是中國的傳統文化,也是東亞漢字文化圈的傳統文化。

一、 討論華夏科技的四大發明

客:您對於華夏科技的“四大發明”(指南針、火藥、活字印刷、造紙),怎樣看法?

主:四大發明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驕傲。起初四大發明的說法來自國外。英國漢學家李約瑟撰寫的《中國古代科技史》一書對“中國四大發明”給予了世界性的高度評價。這一觀點長期影響了之後中國史學家,史學界也就此認為,“中國四大發明”指南針、火藥、造紙術、活字印刷術通過阿拉伯人傳入歐洲,給歐洲社會產生巨大影響,從而影響了人類的進程。李約瑟對“中國四大發明”的論述和介紹,確實讓世界範圍內更加認識了古代中國對人類的重大貢獻。

客:不過一開始歐洲啟蒙學者說的是“三大發明”。1620年,英國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在其重要著作《新工具》中首先指出,印刷術、火藥、羅盤針“這三種發明已經在世界範圍內把事物的全部麵貌和情況都改變了:第一種是在學術方麵,第二種是在戰事方麵,第三種是在航行方麵;並由此又引起難以數計的變化來:竟至任何教派、任何帝國、任何星辰對人類事務的影響都無過於這些機械性的發現了”。主:雖然沒有提到造紙術,但是正是它為印刷術的產生和推廣提供了必要條件。

客:馬克思的《經濟學手稿(1861—1863)》裏有一段與弗蘭西斯·培根類似的話:“火藥、羅盤針、印刷術——這是預兆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項偉大發明。火藥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羅盤針打開了世界市場並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卻變成新教的工具,總的來說,變成科學複興的手段,變成對精神發展創造必要前提的最強大杠杆。”這段語錄印在現在的高中《世界近代現代史》教科書裏,教育現在的中學生們,充分認識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真理,充分認識中國古代重大科技發明對世界曆史進步的貢獻。

主:李約瑟把“四大發明”升華成為一種學術觀點,並在世界範圍內產生廣泛影響方麵,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20世紀,英國科學史家貝爾納(J.D. Bernal)在其著作《曆史上的科學》(Science In History)中文譯本的序言中寫道:“中國許多世紀以來,一直是人類文明和科學的巨大中心之一……已經可以看出,在西方文藝複興時期從希臘的抽象數理科學轉變為近代機械的、物理的科學的過程中,中國在技術上的貢獻——指南針、火藥、紙和印刷術——曾起了作用,而且也許是決定意義的作用……我確信,中國過去對技術的這樣偉大的貢獻,將為其將來的貢獻所超過。”

客:然而,華夏科技的“四大發明”近來受到一些質疑,造紙術之外三種發明據說都發生了問題。網絡上也有一些討論。

主:先說火藥。中國曆史上關於“四大發明”的火藥,記載如下:北宋曾公亮(公元999—1078年)《武經總要》記載用硝、硫、炭合成火藥的方法,當時軍隊配備有火器。宋金戰爭中,宋軍有震天雷。南宋紹興三年(公元1132年)將軍陳規在德安守軍中製作巨竹火槍,竹筒內置“子窠”,類似子彈。

客:不過我們中國人所發明的“火藥”實際上指的是“黑火藥”,這種火藥的用途、性能都很有限。而真正導致了軍事變革並對曆史起到了重大推動作用的“火藥”是歐洲人發明的“黃色炸藥”。黃色炸藥跟黑火藥之間沒有傳承關係。黑火藥的製造方法隻是簡單地將硝石、硫磺、木炭等幾種天然物混和在一起,是一種混合物,屬於物理範疇。而且隻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感性認識,是一種經驗主義的積累。即便是黑火藥,也沒有任何證據能夠證明是從古代中國傳到西方去的,今天的種種說法,都隻是猜測而已,而這種猜測僅僅隻是依據不同發明在不同地區出現的時間早晚做出的,這被稱之為文化上的一元論(其他三項“發明”也是同樣的這種情況)。就連黑火藥的起源也有多種說法,在很多古代文明地區都有類似於黑火藥的發明的記載,學術界有一派的說法就認為,是印度人先發明了黑火藥的。而黑火藥的種類更有上百種之多。中國使用的黑火藥隻是其中之一。中國製造的黑火藥由於含硝量太低,燃燒後膨脹能量不足,並不適合於做火器的發射藥,阿拉伯和歐洲發明的黑火藥將含硝量提高到了80%,才能夠大量用於做火器發射藥。中國後來使用的適於做火器發射藥的黑火藥是從西方隨著火銃一同傳入的。

主:《武經總要》記載,當時軍隊配備有火器。宋金戰爭中,宋軍有震天雷。軍事技術從刀槍、弓箭到騎兵、戰車也是一種技術文化。

客:至於火器,保存最早的元代銅火銃,它的形狀就是一個長35.3厘米、口徑10.5厘米的大圓桶,這種管身長和口徑的比例根本就不可能像現代火器那樣發射彈丸來遠距離殺傷敵人。如果它發射彈丸,那麼彈丸直徑起碼要達到10厘米,其巨大的重量就根本不可能靠黑火藥的力量發射出去,更不用說它還需要一定長度的膛內助推運動過程;如果它發射鐵砂子的話,那麼跟火藥混在一起的鐵砂子最多就隻能噴射個幾米而已,隻能起到一點威懾作用。中世紀西歐的火槍與中國火槍沒有什麼技術上的相似點。是一種獨立發展起來的火器。14世紀的意大利,產生了歐洲最早的火銃。歐洲現存最早的火銃是14世紀中葉的。1480年至1495年間,意大利科學家達·芬奇發明了輪發燧石槍機,用燧石的火花點燃火藥池,再由火藥池點燃火藥,將彈丸發射出去。最初的古代中國火槍,隻是原始的金屬管形火器。不僅在原理、技術上跟近現代槍炮完全是兩碼事,與同期歐洲的火器也不是一回事。已發現的最早火銃是元至順三年(公元1332年)的。根據《明史》的記載,15世紀初,扳機擊發式火繩槍開始傳入中國,同時傳入的還有佛朗機、密魯銃,及後來的紅夷炮、火炮瞄準具。

主:遊牧民族的武裝技術文化高出於農耕民族。這形勢直到工業化之後才改變。工業民族造出洋槍大炮,遊牧民族才從此退出曆史舞台。

客:“紙”的原文來自古代埃及的莎草紙。

主:中國曆史上關於“四大發明”之一紙的發明,記載如下:東漢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發明紙張。西漢就有粗糙的麻皮紙,不適合書寫文字。蔡倫創打漿法,使植物纖維分解漂白,造出光潔而廉價的紙張,便利了文化的傳播。在造紙術的基礎上長生了印刷術。關於印刷術的發明:唐代有雕版印刷。北宋沈括(公元1031—1095年)《夢溪筆談》記載,慶曆年間,畢昇(約公元1051年)發明膠泥活字印刷術。南宋周必大(公元1126—1204年)用膠泥活字印成《玉堂雜記》。

客:雕版印刷術,跟印章原理一樣,很多國家民族早就有了。在埃及發掘出來的印在莎草紙、羊皮紙上的雕版印刷品,時間上至公元900年。何況“四大發明”的說法指的本來也隻是活字印刷。即便是雕版印刷術,也還難以證明是從古代中國傳到西方去的,今天的種種說法,都隻是猜測而已。再來看原始的泥活字印刷術。曆史考古最講的是證據,特別是實物證據,孤證不足為信。畢昇發明泥活字印刷的說法,既沒有他的泥活字留傳,也沒有任何印本存在,而且關於他的泥活字印刷,除了《夢溪筆談》上簡略的記敘外就沒有任何其他記載了。沈括所記的畢昇泥活字印刷術,後來也不是沒有人效仿過,清代翟金生等人就仿製過,為此居然花了三十年工夫才印成第一本書籍,可見這種東西效率之低下,畢昇的泥活字印刷技術遠未成熟,根本就沒有在現實中得到什麼應用,從宋元到明清普遍使用的都是雕版印刷。木活字也有人嚐試過,不過效果都不理想,而使用過一次的木活字很難拆卸、損壞率很高,印墨也不均勻。被認為是首創了木活字的元代王禎也沒有印本實物,而現存的西夏文木活字印本又比他年代早,那到底是從中原傳到了西域,還是從西域傳進了中原,難以說清楚。原始印刷術雛形在世界各地區都有所發現,比畢昇早三千年的古希臘克裏特島米諾斯文明遺跡中就已經發掘出了最早的活字印品,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將許多個活字印拚在一起,印在泥版上和陶器上,克裏特島出土了大量這樣的活字印泥版及陶印品(引自網絡文章)。

主:公元前2000年的古希臘克裏特島米諾斯文明是獨立起源的愛琴海文明,印在泥版上和陶器上的文字符號,有可能受兩河流域文化的影響。公元前2000年的遠古印度河流域也有印章。

客:1455年,德國古登堡發明了鉛活字凸版機械印刷機,沿用了三百年之久。這種印刷工藝技術是用鉛、銻、錫三種金屬按比例配比熔合而成,機器印刷,也稱之為凸版印刷技術。古登堡發明了一種手鑄工具,將銅模放置其中,隻要傾入溶化的合金,字母與符號即可產生,這種合金包含鉛、銻、錫與少許比例的鉍金屬,他又發明了脂肪性的印刷油墨,木製印刷機。古登堡的發明中,金屬模鑄字工具是最為重要的,其次是印刷油墨,機械印刷,這些發明使得大批量的印刷成為可能。古登堡的鉛活字版機械印刷機完全是獨立發明的,得到了國際公認。古登堡的生平和他發明印刷機的過程有詳細記載,“古登堡熟知製造硬幣的鋼模、印製撲克牌木刻版和鑄造鍾鈴的字模方式來製成印刷版子,並且很快就察覺到每個字母必須要分開,且能移動,為能耐壓則決不可用柔軟的木材,而是堅硬的金屬”。古登堡發明鉛活版印刷機後,印刷需求量大增,一本書很多頁都同時裝版印刷,需要的活字數以萬計。而同一時期,在最早使用金屬活字的韓國清州,為了印刷曾經製造出上百萬的銅活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