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3章非常死亡(2 / 2)

蘇軍將紅旗插上國會大廈

柏林會戰

柏林會戰又稱柏林戰役(1945年4月16日~5月9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蘇德戰爭中,蘇軍實施的最後一次戰略性進攻戰役。蘇軍最終攻占德國首都柏林,戰役結束後納粹德國覆滅,歐戰結束。

衝繩島登陸戰

衝繩島戰役,代號為“冰山行動”(Operation Iceberg),是在琉球群島中衝繩島進行的一場戰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場中規模最大的兩棲登陸行動。 為期82天的戰鬥從1945年4月上旬開始直至6月中旬結束,此次戰役美軍徹底消滅了日本海上和空中力量,達到了為進攻日本本土建立戰略基地的目的,消除日本的外部屏障,為二戰勝利奠定了基礎。之後美軍使用原子彈轟炸廣島及長崎,最後導致日本投降。

戰爭傷亡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直接死於戰爭及與戰爭相關原因(如因戰爭導致的災害、饑饉、缺醫少藥、傳染病蔓延、征兵、征募勞工、屠殺等)的人約為7000萬(歐非戰場約占2\3,歐非戰場死亡人員中的1\3是死於納粹集中營或是被納粹集體屠殺、虐殺的,占二戰中遭交戰各方刻意屠殺、虐殺的平民及戰俘總數的80%以上)。707

在這7000萬人中蘇聯占2660萬(1941年-1945年,軍人占35%,蘇聯方麵因戰爭造成的傷病人數也是及其巨大的,僅在冊軍人的傷病累計數便高達1830多萬人次),中國約占1800萬人(1937年-1945年,其中軍人約占15%,另外因戰爭造成的傷病者累計約1600萬人次,因此傷亡累計約為3500萬人)。[8]

7000萬人按死因可分為三類:一是死亡的軍人;二是死於屠殺虐殺的平民及戰俘;三是死於戰爭相關原因的人員。[8]

第二次世界大戰各國軍人死亡人數合計約有1800多萬(不含死亡的俘虜);死於交戰各方刻意殺戮的平民和戰俘大概也有1800多萬(其中80%以上死於納粹德意誌第三帝國之手);而死於戰爭相關原因如因戰爭導致的災害、饑饉、缺醫少藥、傳染病蔓延、征兵、征募勞工等的人數則在1500-3000多萬(這個主觀性比較強,看所在國怎麼劃定相關原因的範圍了,中華民國和蘇聯等國後來都大幅調增了各自的死亡人數,正因如此二戰死亡人數便有了5000~7000萬的變化)。比如中華民國所列的傷亡數為3500萬,其中死亡占1800萬,而在這死亡的1800萬人中屬於前兩類死因的人數大概占20%,蘇聯前兩類的死亡人數則要占到死亡總數的一半以上,中華民國死亡的1800萬人中還包括了諸如1942年河南大旱引發饑荒而死亡的300多萬人以及其他非淪陷區各種原因的非正常死亡,因為戰爭導致救援無力災情擴大,把這些死亡列入也是合理的。而抗戰勝利後不久中華民國所公布的死亡人數為800多萬,統計標準有所變化。[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