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10月20日,淩晨2時許,29歲的李臣接到任務到佳木斯疏通航道。“感覺有東西把挖泥船的抽泥泵卡住了,當時我和兩個同事就下水找,結果挖出一個日本炮彈,黑褐色的液體從炮彈裏流出來弄了我一手,還有一股刺鼻的大蒜味。”李臣是全國第一例芥子氣中毒患者,他輾轉於哈爾濱、沈陽、北京,醫生都沒有好的治療方法。皮膚不斷潰爛,醫生隻能將腐肉剪下,再用消毒水浸泡消毒,每天至少治療一次,李臣疼得數次昏厥,潰爛雖然一點點好轉,可是李臣的左手三根手指連在一起,如鴨蹼般,肌腱損傷使他連杯子都拿不動。
可這隻是噩夢開始,隨後李臣的腋窩、口腔、肛門等處也隨之破潰,毒氣向身體內不斷滲入。芥子氣隨著血液循環進入體內,神經係統、內髒器官受到損害,後遺症延續而來。“醫生說我的內髒都糜爛了,骨頭都酥了。”
防毒麵具主要用於保護呼吸係統、眼睛和麵部。可防護光氣、雙光氣、沙林、索曼、塔崩等窒息性毒氣和神經性毒氣。
侵華日軍的防護裝備,顯然不能防護“芥子氣”
芥子氣等糜爛性毒劑,除了傷害眼睛、呼吸道、消化道外,還損傷皮膚,產生吸收性全身中毒。最有效的防護手段就是穿全身防護服。
所以張峰選擇讓戰士們穿上全身防護服。
張峰還記得,小鬼子精明多了。
二戰中,交戰雙方就謹慎的多了,除了擔心對方的報複,更多的還是從戰術角度考慮,沒有使用毒氣彈,即使使用,失能性的也是首選。但是對付囚犯,或者敵占區的平民,使用者就沒有顧忌了,從戰略角度考慮,毒氣不僅可以起到殺傷效果,還能從心裏上迫使對方屈服,致死性的毒劑用的反而多。
日本鬼子在這一點的認識比誰都清楚,連拚刺刀都要退子彈防止誤傷的鬼子兵,怎麼可能使用即殺死敵人,還要傷害自己的芥子氣呢。所以在攻擊型的戰術中鬼子一般選擇失能型的毒氣彈,比如催淚的或引起咳嗽的,如二苯氰胂(日軍稱之為“紅1號”),苯氯乙酮(日軍稱之為“綠1號”)的多。對付占領區的共軍,除非鬼子確定自己一步也踏進來,肯定也是選用這類催淚性的毒氣彈,由於八路和群眾都躲在地道或山洞裏,一旦不通風,就會照成窒息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