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之心》、《保育的靈魂》與《幼兒園真諦》有很大的不同,其內容不是什麼嚴謹深刻的教育理論,與其說是教育著作,不如說是一位置身於孩子中而被激發出思想與情感的教育者的隨筆。《育兒之心》的“置身於孩子之中”這一部分,倉橋先生既像一位畫家在寫生,又像一位學者在思考。用他的話說,“是把五年中每個月所寫下的感想進行挑選,然後按一定的順序進行整理而已。雖然都是些微不足道的感悟,但能通過這樣的方式從孩子們的身上獲得它們,作為作者,真可以說是最幸福的人了”。在《保育的靈魂》中,倉橋先生基於孩子的鮮活現實,把自己對於孩子心靈的透徹理解向我們娓娓道來。他分析了各種不同類型的孩子,把孩子精神層麵的發展及其各種行為表現剖析得非常深刻。本書最後《名畫中的孩子們》這一部分,是倉橋先生年輕時對名畫的感悟的記錄。雖然是舊稿,但對於一直銘記著從文學和藝術中學習關於兒童和教育問題的倉橋先生來說,這些名畫是他無法忘卻的最初的良師。在閱讀這些文字時,仿佛在聆聽著倉橋先生講述自己對孩子、對教育的非常基本然而又非常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從世界名畫的角度來思考孩子、理解孩子,對我國幼教工作者來說,也許是打開一扇新的窗戶或一個新的視角。
當前,我國幼兒園教育正處在抓內涵、促發展的極其重要的時期。要從根本上提升幼教質量的話,其麵臨的最核心的任務之一是進一步轉變觀念,真正把我國幼教轉到以幼兒發展為本的軌道上來。在此之際,借他山之石顯然是必要的。倉橋先生畢生追求讓幼兒能夠真正像幼兒那樣生活的幼兒園,反對“僅以設定的目標來製定一切計劃,……要麼強迫性地壓製幼兒,要麼強製性地拖著幼兒團團轉”;倡導教師一定要克製目標至上的不恰當地幹預幼兒的教育衝動,“既重視教育目標又尊重教育對象”,以“幼兒在具有自由感的生活中充分地‘自我充實’為‘教’的前提”……我希望,通過借鑒倉橋先生的理論與實踐,對習慣了以目標為本、教為中心模式的我國幼兒園教育能多少帶來一些衝擊,即使說不上什麼振聾發聵;對正處在轉型期的我國廣大幼教工作者能多少有些啟迪,至少在對幼兒園教育的本質、幼兒園教育的本義、以幼兒發展為本的幼教形態等等重大問題進行思考時,能聽到一種不同的聲音,能獲得一種不同的角度或方法。
主編 李季湄
2013年12月30日
《育兒之心》、《保育的靈魂》與《幼兒園真諦》有很大的不同,其內容不是什麼嚴謹深刻的教育理論,與其說是教育著作,不如說是一位置身於孩子中而被激發出思想與情感的教育者的隨筆。《育兒之心》的“置身於孩子之中”這一部分,倉橋先生既像一位畫家在寫生,又像一位學者在思考。用他的話說,“是把五年中每個月所寫下的感想進行挑選,然後按一定的順序進行整理而已。雖然都是些微不足道的感悟,但能通過這樣的方式從孩子們的身上獲得它們,作為作者,真可以說是最幸福的人了”。在《保育的靈魂》中,倉橋先生基於孩子的鮮活現實,把自己對於孩子心靈的透徹理解向我們娓娓道來。他分析了各種不同類型的孩子,把孩子精神層麵的發展及其各種行為表現剖析得非常深刻。本書最後《名畫中的孩子們》這一部分,是倉橋先生年輕時對名畫的感悟的記錄。雖然是舊稿,但對於一直銘記著從文學和藝術中學習關於兒童和教育問題的倉橋先生來說,這些名畫是他無法忘卻的最初的良師。在閱讀這些文字時,仿佛在聆聽著倉橋先生講述自己對孩子、對教育的非常基本然而又非常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從世界名畫的角度來思考孩子、理解孩子,對我國幼教工作者來說,也許是打開一扇新的窗戶或一個新的視角。
當前,我國幼兒園教育正處在抓內涵、促發展的極其重要的時期。要從根本上提升幼教質量的話,其麵臨的最核心的任務之一是進一步轉變觀念,真正把我國幼教轉到以幼兒發展為本的軌道上來。在此之際,借他山之石顯然是必要的。倉橋先生畢生追求讓幼兒能夠真正像幼兒那樣生活的幼兒園,反對“僅以設定的目標來製定一切計劃,……要麼強迫性地壓製幼兒,要麼強製性地拖著幼兒團團轉”;倡導教師一定要克製目標至上的不恰當地幹預幼兒的教育衝動,“既重視教育目標又尊重教育對象”,以“幼兒在具有自由感的生活中充分地‘自我充實’為‘教’的前提”……我希望,通過借鑒倉橋先生的理論與實踐,對習慣了以目標為本、教為中心模式的我國幼兒園教育能多少帶來一些衝擊,即使說不上什麼振聾發聵;對正處在轉型期的我國廣大幼教工作者能多少有些啟迪,至少在對幼兒園教育的本質、幼兒園教育的本義、以幼兒發展為本的幼教形態等等重大問題進行思考時,能聽到一種不同的聲音,能獲得一種不同的角度或方法。
主編 李季湄
2013年12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