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獨特的民族性(1 / 3)

民族是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為共同文化、共同心理素質的穩定共同體,是國家存在和發展的基本要素。是不同的地理環境、不同的曆史文化背景、不同的社會文明程度,使不同的民族有其各自的特色,這種巨大的差異性就是民族特征。土耳其人獨特的民族特征主要來自悠久的曆史傳統、奇特的自然環境和複雜的社會結構。截至19世紀,土耳其人通常都是按照自古形成的一代代沿襲的生活邏輯來生活,來拓展自己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空間,一直都是把自己主要作為穆斯林來看待的。他們根據不同階層的不同情況,分別屬於伊斯蘭教、奧斯曼王室和奧斯曼國家。一個人所說的語言、他所居住的地區,以及他自稱是某某後裔的那個種族,隻是具有個人的、情感上的和社會的意義,而與政治、經濟、文化、民族無關。就現代意義而言的土耳其民族這一概念,首先出現於19世紀中葉,是許許多多主客因素促成了這一概念的形成和發展。例如,流亡於土耳其的歐洲人同流亡到歐洲的土耳其人,他們在現代土耳其民族這一概念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起到了主要的影響和推動作用。19世紀的時候,歐洲方麵關於土耳其學的研究所獲得的有關土耳其人的古代曆史與文化的新知識,被流亡於土耳其的歐洲人和流亡到歐洲去的土耳其人傳輸回土耳其,使土耳其人在反抗西方列強的鬥爭中獲得了巨大的教益,促使其現代民族意識日益增長。最初,土耳其民族這一概念僅限於被少數知識界人士所接受,後來隨著土耳其共性感情的不斷滋長,民族概念的提出逐漸發展成為大規模的有意識的社會行為,從而奠定了土耳其民族解放運動的基礎,所以,當1923年第一次采用土耳其和土耳其人作為土耳其共和國及其人民的正式稱號時,就標誌著土耳其民族這一概念的最後形成。

在曆史上,一度驕橫一世、令世界戰怵、使歐洲人望風而逃的土耳其人主要是由三股主流所形成,即地方性源流、土耳其源流和伊斯蘭源流。早期的土耳其人作為遊牧部落民族,大約在6~7世紀開始向西南移動進入中亞,11世紀初通過大規模的遷徙到達小亞細亞半島,但是,當地原有的居民並沒有因此而被入侵者所消滅掉,或者被通通驅逐到其他地方去,而是受到同化並相互融合,此時,來自於古老東方的土耳其人,完全繼承了小亞細亞半島的文化遺產。另外,在曆史上,土耳其人一直都沒有流露過種族自大感,他們也不排外,更不堅持他們的後代必須都是“純”土耳其種。這種開明的觀念與行為同早期哈裏發國家的阿拉伯征服者對被改信了伊斯蘭教的非阿拉伯人實行種族歧視和種族隔離政策相比,實在不可同日而語。在奧斯曼帝國的強盛時期,土耳其語在奧斯曼帝國以及世界上的許多地方扮演著一種英語在我們當今世界所具有的角色,即貿易和外交界以及稍後思想界的一種國際通用語言。此外,掌握土耳其語也是當時的社會人們獲得政治權力和提高社會地位的必要條件,這種必要條件無論是對於庫爾德人和阿拉伯人,還是對於阿爾巴尼亞人、希臘人和斯拉夫人,一律如此。土耳其語作為土耳其人的一種傳統象征,成了一種豐富而含義細微的表達方式,成了每一位社會成員飛黃騰達所具備的必要條件,成了創造土耳其文明的有價值的工具。在曆史上,曾經有過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土耳其人完全不具備民族意識,在此問題上他們遠不如阿拉伯人或波斯人的民族意識那麼強烈。15世紀以後,隨著土耳其人對外征服的不斷成功,大量土耳其人遷徙到了被征服的小亞細亞地區定居下來,此後逐漸地成了每日勞作的農業耕作者。這一切不但維護和增強了奧斯曼帝國社會中土耳其人所固有的傳統,而且也使整個小亞細亞地區順利地完成了土耳其化的發展演變過程。

形成土耳其人的第三股主流是伊斯蘭源流。土耳其人最初是在邊疆地帶通過商貿活動逐漸地接觸到了伊斯蘭教,從那時起直到現在,他們的信仰和傳統始終保持著伊斯蘭教的特點。雖然隨著現代社會的不斷發展,土耳其人的宗教已經逐漸世俗化了,但是伊斯蘭教的傳統與信仰依舊是他們民族意識中的主要因素。土耳其人建立的奧斯曼帝國由奠定直到滅亡,始終是一個致力於促進或保衛伊斯蘭教權力、傳統與信仰的國家。特別是在六百多年來的曆史發展過程中,信仰伊斯蘭教的土耳其人同信仰基督教的西方社會幾乎連年進行戰爭。最初的戰爭是土耳其人企圖把伊斯蘭教的政治統治強加於大部分的歐洲地區,在這一點上他們的所作所為基本上是成功的。此後,土耳其人又在長期拖延不決的保衛伊斯蘭文明的鬥爭中,千方百計地設法阻止或延緩西方社會毫不留情的反攻。因此,土耳其人同伊斯蘭教之間那種等同關係,不可能不影響到土耳其人的社會與製度的全部結構,不可能不影響到土耳其人的價值觀念與社會方式。

另外,土耳其人那種東方文明與西方文明巧妙融合的曆史發展進程,造就了其獨特的重情意、重家族、重傳統的多元化民族特性,使土耳其人生性開朗豪爽,保留著一份真誠和謙恭,讓你從他們身上很容易地就能感受到東方人特有的熱情好客,所以與他們交朋友是一件比較容易的事情。在土耳其,當大家彼此熟悉了以後,他們會主動邀請你去家中作客,哪怕是再短時間的訪問,主人也會拿出紅茶、咖啡、蛋糕、點心、水果等來招待客人,但決不輕易請你吃飯,原因很簡單,彼此還沒有成為世交。然而當你迷途問路時,土耳其人又會非常耐心地告訴你如何行走,甚至不厭其煩地親自陪同你去尋找你要去的地方。土耳其人這種熱情好客與真誠善待他人的民族特性舉世聞名,使人們充分體會到了東方人所固有的情調。此外,土耳其人講話交流時特別喜愛打手勢,這種手勢有力、簡潔,充滿了土耳其人特有的含蓄和自信。總的來說,土耳其人是善於交往、熱情豪爽的,交流的方式也是極為生動的。然而,在社會的交往方麵,如果土耳其人要與其他任何歐洲人相比,那就又顯得被動得多,因為他們通常會主動請求對方先發表意見,然後才會針對對方的發言與態度去斟酌自己的立場,從而作出最終的答複。土耳其人的這種交往方式,完全可以歸類為善於傾聽他人意見的民族,屬於一種反應型文化。當然,除了傾聽習慣之外,土耳其人生性又很精明,在涉及經濟利益的事情上特別斤斤計較。比如,幾個朋友一起外出,分賬開銷天經地義,就連一起拍照也要各付各的錢。他們的信條是:朋友是朋友,生意是生意。此外,土耳其是世界旅遊勝地之一,當你在土耳其這個國家旅遊的時候,住賓館、就餐和乘坐出租汽車時,聽到人家跟你說“Bakschisch”,意思就是讓你付小費。在土耳其,大多數遊客根本就不知道各種小費的標準,這是因為小費本身就是一個靈活的東西。實際上,土耳其人的各種小費有一些不成文的規矩。在餐館飯店,小費通常是飯費的10%,小費應該放在桌子上,然後走人。如果飯後一點小費都不給,客人會被視為不懂禮貌。在賓館裏,給提箱子的侍從所付的小費是每件行李要給1美元,而給打掃房間清潔女工的小費是每天3美元,這些錢要在你離開賓館時直接塞給她們。當給理發師和出租汽車司機小費時,客人應該湊成整數付給,但最多不要超過支付費用的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