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博士寫到:“中國人於公元前1世紀就開發了深井鑽探……今天用於開采石油與天然氣的深井就是從中國人的這些技術中發展起來的。”
那麼,讓我們走進曆史,看看中國的鑽探技術是怎樣曾經領先於世界的。
中國鑽探技術的發展源於遠古的掘井、鑿井技術。
已出土的甲骨文和金文中就已經有了“井”字的記載。
《周書》中說:“黃帝穿井”。《史記·五帝本紀》又記載:“又使舜穿井。舜穿井從匿空旁出”。這證明在公元前21世紀之前中華民族的先民已經能夠掘井,而且還能掘的較深。
最原始的“井”大約是先民用來捕捉獸類的陷坑,而後由於生產力發展,糧食有了剩餘,就有了儲備糧食的儲坑。當居住地離水邊較遠時,就出現了水井。我國最早出現的水“井”的實物證據是晚期河姆渡文化遺址中發掘出來的一座幹式水井,井口呈方形,邊長約2米,深1。35米。據炭同位數測量,距今約7000年左右。
屬龍山文化時代,距今約5000年左右的河南湯陰白營山遺址,也發掘出一口方形水井,井深已達12米,井口寬有5。7米見方,向下半米後縮徑為3。7米見方,到井底上有1。2米見方,整個水井是錐形結構,井壁四周用木棍作井字形井杆支撐。木棍與木棍的相交處都以榫卯相接。這口井的規模和深度遠遠超過了河姆渡古井,說明掘井技術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
從夏、商、周時代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期間近1900年的漫長歲月裏,不僅留下了許多古井遺址,而且還出現了規模可觀的古代礦井。
在安陽殷墟已發現多口圓形水井,深度已達現在的地下水位之下。
在河北槁城台西遺址發現的原商代中期的兩口水井分別深3、7米和5。1米。井盤用園木疊在一起成“井”字形。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水井的掘鑿技術有了明顯的進步。使用了轆轤提升技術和陶製井圈護井技術。用陶製井圈疊加成筒狀護井,不僅便於開挖,到遇及流沙層時能有效防止井壁坍塌。這種方法可以說是開了現代鑽探中跟管技術的先河。在河北易縣發掘出來的燕國都城中就發現了這樣的陶圈水井3眼,較深的用了9節陶圈,深達5米。
鑽井工程,不僅用於取水,而且還逐漸發展到用於采礦。
湖北黃石屬於東周時期的銅綠山古銅礦遺址,已出現了豎井、斜井和平巷。礦井規格,豎井井徑達到1。1米到1。3米,井深達到50多米。整個遺址已發現13口豎井和2口斜井,10條平巷,其規模之大,讓人驚歎。
到了秦代,李冰入蜀,鑽井技術又被用來開采鹽泉。最著名的廣都鹽井,至今遺有雙流和仁壽兩處鹽井遺址。在四川雲陽發現的漢代鹽井,井深己達53米。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