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八 秦紀三(公元前208年—公元前207年,共2年)(1 / 3)

【王夫之曰】

李斯上書給二世說:“人主滅仁義之途,絕諫諍之辯,犖然行恣睢之心。”從古到今,無論賢與不肖之人,都沒有忍心這麼說話的,而李斯居然毫無廉恥地說出來。嗚呼!他何至於此呢!李斯,他是荀子的學生啊!他也曾經給秦始皇謀天下而得天下啊!他怎麼能說出飛廉、惡來那樣的大奸臣都說不出口的話呢?他的心裏難道真是這麼認為的嗎?如果不是二世愚蠢到了極點,就算是秦始皇那樣的驕縱狂悖,能接受他這樣的話嗎?李斯說出這話的時候,不知道他會因此遺臭萬年嗎?不是別的緣故,是貪生怕死和患得患失之心,讓他顧不上這些了。

既然他貪生怕死,患得患失,又怎麼走到這步田地呢?他當初的進身之道,並不是他的應持之道;接著他得以受重用的功績,並不是他自己所建的功績;後來他借以自保的措施,也不是他的所學之術;最後他退以求生時,更是手足無措,方寸大亂。他一路走來,都不是正道,那當然就走到這可畏可患的田地。到了這時候,要想無畏無患,不說出這樣的荒唐言論,還能怎麼做呢?天下沒有必死的路,也沒有僥幸之得。能早早立誌走正道,就不至於有後麵的窘迫,就不至於說出這不忍心、不敢說的妖言。早不能誠意正心走正道,到了後麵,不走到這一步也不行了。李斯最後被處以死刑,他是到了走向刑場的時候才肝膽俱裂的嗎?不,他寫下這封奏折的時候,已經肺肝自裂了。《易經》說:“履霜堅冰至。”與其早點看清別人,不如早點看清自己。

【華杉講透】

君子行道於天下,在於自己的價值觀和誌向,人都想趨利避害,但是如果你有利必驅,有害必避,那你就不算誌有定向,就不能在正道上一以貫之。而如果你任其私智,你認為你的智商,能夠得到所有的利,避掉所有的害嗎?做不到!隻會讓自己迷失了方向,掉進自己給自己挖的坑裏。《中庸》說:“人皆曰予知,驅而納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們都說,我知道!我知道!但別人把他往羅網陷阱裏趕,他也不知道躲避!李斯就是一直在把自己往陷阱裏趕啊。

君子處世,用之則行,舍之則藏,以道事君,不可則止。原則很清楚,我貢獻給君王和社會的,是我的道。用我,我就行道於天下,不用我,我就藏身以自保。一定是直道事人,絕不枉道事人。王夫之說李斯跟荀子學了道,但他用的,始終都不是自己學的正道,而是追名逐利、趨利避害的歪門邪道,邪道能通向哪裏呢?孔子說:“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不惑、不憂、不懼,是因為有價值觀,有原則,有方向,這樣才能我心光明,能進能退。隻能進,不能退,最終就無路可退。

【王夫之曰】

李斯上書給二世說:“人主滅仁義之途,絕諫諍之辯,犖然行恣睢之心。”從古到今,無論賢與不肖之人,都沒有忍心這麼說話的,而李斯居然毫無廉恥地說出來。嗚呼!他何至於此呢!李斯,他是荀子的學生啊!他也曾經給秦始皇謀天下而得天下啊!他怎麼能說出飛廉、惡來那樣的大奸臣都說不出口的話呢?他的心裏難道真是這麼認為的嗎?如果不是二世愚蠢到了極點,就算是秦始皇那樣的驕縱狂悖,能接受他這樣的話嗎?李斯說出這話的時候,不知道他會因此遺臭萬年嗎?不是別的緣故,是貪生怕死和患得患失之心,讓他顧不上這些了。

既然他貪生怕死,患得患失,又怎麼走到這步田地呢?他當初的進身之道,並不是他的應持之道;接著他得以受重用的功績,並不是他自己所建的功績;後來他借以自保的措施,也不是他的所學之術;最後他退以求生時,更是手足無措,方寸大亂。他一路走來,都不是正道,那當然就走到這可畏可患的田地。到了這時候,要想無畏無患,不說出這樣的荒唐言論,還能怎麼做呢?天下沒有必死的路,也沒有僥幸之得。能早早立誌走正道,就不至於有後麵的窘迫,就不至於說出這不忍心、不敢說的妖言。早不能誠意正心走正道,到了後麵,不走到這一步也不行了。李斯最後被處以死刑,他是到了走向刑場的時候才肝膽俱裂的嗎?不,他寫下這封奏折的時候,已經肺肝自裂了。《易經》說:“履霜堅冰至。”與其早點看清別人,不如早點看清自己。

【華杉講透】

君子行道於天下,在於自己的價值觀和誌向,人都想趨利避害,但是如果你有利必驅,有害必避,那你就不算誌有定向,就不能在正道上一以貫之。而如果你任其私智,你認為你的智商,能夠得到所有的利,避掉所有的害嗎?做不到!隻會讓自己迷失了方向,掉進自己給自己挖的坑裏。《中庸》說:“人皆曰予知,驅而納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們都說,我知道!我知道!但別人把他往羅網陷阱裏趕,他也不知道躲避!李斯就是一直在把自己往陷阱裏趕啊。

君子處世,用之則行,舍之則藏,以道事君,不可則止。原則很清楚,我貢獻給君王和社會的,是我的道。用我,我就行道於天下,不用我,我就藏身以自保。一定是直道事人,絕不枉道事人。王夫之說李斯跟荀子學了道,但他用的,始終都不是自己學的正道,而是追名逐利、趨利避害的歪門邪道,邪道能通向哪裏呢?孔子說:“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不惑、不憂、不懼,是因為有價值觀,有原則,有方向,這樣才能我心光明,能進能退。隻能進,不能退,最終就無路可退。

4 趙國大將李良平定常山,還報趙王。趙王再派李良經略太原,大軍抵達石邑,秦軍阻塞井陘口,無法再前進。秦將詐稱二世有信給李良,招降他。李良得到書信,不敢相信,回邯鄲請求增兵。還沒到邯鄲城,在路上碰見趙王姐姐出城喝酒的車隊。李良以為是趙王,急忙跪伏在路邊拜謁。趙王姐姐喝醉了,不知道是李良,僅僅派了一個騎兵過來打個招呼。李良本是大將,身份尊貴,自尊心更是非常強,從地上站起來,看看他的隨從將領,覺得非常受辱,臉都丟盡了。其中一個隨從說:“天下畔秦,能者先立。且趙王之前的地位本來在將軍之下,如今他家一個女人竟然都不為將軍下車!請追殺之!”李良本來得到秦國書信,已經動搖,想要反趙,猶豫未決,如今怒從心中起,惡向膽邊生,即刻派人追擊,殺死趙王姐姐,又將兵突襲邯鄲。邯鄲毫無防備,李良竟然一舉殺死了趙王、邵騷。趙國人多為張耳、陳餘耳目,所以二人得到消息,得以逃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