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前言(1 / 2)

在中國當代經濟學界,有這麼一位學者:他是著作等身、蜚聲海內外的大師,卻又幾十年如一日堅守講台培育英才;他身居高位,影響著中國的經濟政策,卻又平易近人、事必躬親;他提出了舉世聞名的“厲股份”,推進了中國股份製的改革,卻又甘居鬥室書齋埋頭學術。他就是原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倡導中國股份製的第一人,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正是這位著名的經濟學家,以其百折不回的氣概和堅忍不拔的毅力,為中國的改革開放事業開辟出了一片廣闊的天地。

厲以寧是中國經濟界嗅覺敏銳的先行者。他一直以思想超前著稱,在80年代初,人們大談價格改革的時候,他就提出了企業改革才是真正的出路,1987年的時候人們熱衷於承包製,他卻說股份製才能夠解決根本的問題,90年代初他又表示,在很長的時期內,中國的失業問題比抑製通貨膨脹更為重要。他總是能以一個經濟學家的敏銳嗅覺,發覺即將到來的經濟趨勢和社會問題。同時它又是一個有良知敢說話的學者,他認為作為一名經濟學家,應該時刻同社會的實踐相結合,同時就還應該說真話,說實話,供決策者參考。

厲以寧又是一個踏踏實實甘於坐冷板凳的學者。他有著淵博的知識,顯赫的地位,他的弟子桃李滿園並且很多都身處要職,他本可以用這些給自己謀求無盡的財富和榮譽,但他卻沒有,他總是以一個知識分子的良知和操守堅持在三尺講台,甘守書齋裏埋頭學術的寂寞。盡管他已居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的高位,但他對自己本人的描述卻常常是--“我首先是一名教師”,他曾把自己的經曆簡單地總結為“讀書、教書、寫書”,把“教書”當做一個最重要的中間環節。因此,盡管他的事務繁忙,卻始終還是把講課放在了第一位,也正因如此他在學生中間更受歡迎了。這些年來他先後演講過多少次連他自己都數不清了。講座是北大的第二課堂,每次開講座的時候,人都是坐得滿滿的,連講台上都坐滿了學生,有本校的也有外校慕名而來的;有在讀的,也有已經工作又回校“充電”的。風風雨雨幾十年,厲以寧的講座成了北大課堂上一道永不退色的風景線,而厲以寧也在這三尺講台上從風華正茂的年輕學者講成了兩鬢斑白的耄耋老人。就在剛剛過去的“2008年北大光華新年論壇”上,78歲的厲以寧還親自做了主題演講。跟以往的講座一樣,當時也是座無虛席,反響非常熱烈。

厲以寧是中國經濟學界的泰鬥,是經濟領域學富五車的專家學者。但一個學者能夠學有所成並不是最幸運的,最幸運的是能夠學有所用,就如千裏馬,生能日行千裏並非最大的幸事,最大的幸事是能遇到伯樂,揚威奮蹄一展風采。厲以寧就是這樣一匹幸運的千裏馬,他不但學有所成,被學界所認同,更幸運的是他學有所用,理論成果能被采用成為國策,造福於人民。正如厲以寧所說,人生中最美好的階段是從改革開放以後開始的;事業中最好的階段是在鄧小平南巡講話以後,此時改革的步伐加快了,一些主要觀點和主張被認同了,比如“股份製是公有製企業的主要實現形式”、推行積極的就業政策、發展民營經濟等等。對於一個學者來說也許最高的獎賞已無過於此。正如厲以寧本人說的:“一個經濟學家,當他多年的研究成果終於被決策機關采納而變成國家政策的時候,那種欣慰是旁人無法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