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前 言(1 / 1)

我私下認為,自己與黃仁宇先生是有緣的。早在大學時代,就有老師向我極力推薦他的《萬曆十五年》,結果,我的學士學位論文帶有了很濃厚的“黃仁宇風格”。幾年前,參加對黃仁宇先生作品的翻譯,結果成為我最早出版的譯著。而現在,則是撰寫《我聽黃仁宇講中國曆史》……

當然,喜歡讀黃仁宇先生的作品是一回事,對他的“大曆史觀”進行剖析,構之於腦海,訴諸於筆端,卻是另外一回事。事實上,在寫作過程中,我一直在問自己:我真的理解了黃仁宇先生麼?關於他的曆史觀,關於他的思想,甚至是關於他的生平,我的理解又能在多大程度上接近於事實真相?

關於對黃仁宇先生的評價,本來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記得前幾年,在台灣影響頗大的《中國時報》組織了一場《與大曆史對話——黃仁宇研討會》,並分別安排了專題演講與綜合座談會,“業內人士”與“業外人士”各抒己見,互相爭鳴,成為史學研討會的一大奇觀。有學者說,隨著《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的出版,“不僅顯示出黃氏以財政製度解析社會結構的史家慧識,更蘊含著黃氏多年苦讀全套《明實錄》巨帙的心血結晶。那些總喜歡批評黃氏“空疏”的學者,若能早些看到這部明代財政專書,可能亦不會如此“勇敢”。當前的中國史學界,學者們研究的視野愈來愈狹小,出版的作品也愈來愈細屑,曆史的價值已經被大量紛繁而瑣碎的史料所淹沒,史學發展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而黃仁宇先生的可貴之處,就在於他始終把握著“關懷人生,指導未來”的史學終極目標,高屋建瓴,宏觀把握,娓娓道來,孜孜不倦。

本書的寫作,如果能推動對黃仁宇先生的研究,或者能更近一步促進對中國史學的反思,就是筆者最大的心願了!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