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過職場的第一道門檻(2)(1 / 1)

也就是說,在2003年,中國的大學教育完成了從精英教育到大眾教育的跨越。擴招帶來的問題是教育質量的下降,我甚至聽說那幾年有體育老師、數學老師轉行教傳媒的。

但即使這樣,我們也不能把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怨到大學擴招頭上,讓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沒有什麼不對,相對十三億人口的基數,每年幾百萬畢業生怎麼都不算多。也不能怨大學生都想在大城市工作不願意到基層,誰不願意待在又富裕、又熱鬧、機會又多的地方?那些站著說話不腰疼的專家們,老少邊窮的地方你怎麼不去?關鍵的原因是,中國經濟的發展模式不能夠吸收這麼多集中供應的大學生。這樣的結構性問題在一兩年內很難解決。

從宏觀的角度講,大學生就業難在最近的幾年,本質上是一道無解的難題。但就每一個找工作的大學生個體來說,最本質的問題依然是在每一個崗位上的競爭力問題。據我給親戚朋友的孩子介紹工作的經驗看,真正找不到工作的,主要是普通和民辦大學的文科生和女生,這兩個群體又互相疊加--文科專業的女生比例要比工科高得多。而名校和大部分的工科學生以及大部分的高職生、大專生比較好找工作。

就拿傳媒類專業來說,權威部門發表的《中國就業藍皮書》提供的數據表明供求關係接近8:1,也就是說那些四年前抱著成為一名記者、編輯、主持人的夢想進入大學校園的學生,隻有很少一部分有機會進入媒體工作。另外還會有一些改了就業取向的理工科的學生來搶這本來就不多的飯碗,而一個文科生基本沒有能力去搶理工科的職位。這樣,對於很多學生來講,跨入職場門檻的第一份工作就要痛苦地和自己曾經的理想說再見。

每一個時代都會有社會經濟轉型的犧牲者,你碰巧成為其中的一員,除了麵對沒有其他的辦法。怎麼麵對?我試著開一些“藥方”。

首先,不要為了逃避眼前的困難去考研究生和公務員,適合考研究生和公務員的都是不愁找工作的人,如果你連找到一份工作都困難,以前也沒有這方麵的準備,再反過頭來臨時抱佛腳,隻能是給人當分母,瞎耽誤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