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學的是教育學,也一直在教孩子,但是當我有了自己的孩子以後,我驚異地發現,剛出生的小寶寶完全不同於我所學所教的對象。
這個階段的孩子,如此與眾不同。
他們似乎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裏,不會說話,無法用語言清晰表達自己的願望、不滿或者其他的情緒。身為教育工作者的我,此刻發現自己非常需要學習,然後才感覺慢慢進入了嬰兒神秘而單純的世界。
在帶兒子的這一年多的時間以來,他從零歲開始成長,我似乎也從啥也不懂變得可以給別的媽媽偶爾指點一二。然而源於此的自豪感還遠遠不及當我看著兒子健康成長時湧出的幸福感。
很多年輕媽媽一聽到孩子哭就手忙腳亂,寶寶不吃奶、不睡覺,可怕的哭聲似乎無時不休。其實他為什麼哭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你聽懂他為什麼哭,對症下藥不就沒問題嘍!
看著寶寶因為感冒而難受,看著寶寶耳朵流出不明膿液,看著寶寶背氣而滿臉通紅,著急吧?心疼吧?這些都沒有用,最重要的是你聽懂他的不安源於哪裏,知道他到底怎麼了。
曾經的我也是別人眼中想當然不會照顧寶寶的80後,我也經曆過茫然揣摩這個階段,想他在哭什麼,想他為什麼不喜歡吃奶了,想他為什麼還吐奶,想他怎麼老是出汗。經過請教朋友、醫生,上網看書查詢知識,我明白了:
他哭,不代表和大人一樣是傷心,而可能是餓了,害怕了,生病了。當你仔細觀察,你會進一步發現,不同的哭聲代表的是不同的意思:
如果寶寶的哭聲高亢、冗長,說明寶寶尿濕了,身體不舒服,這時媽媽就該給寶寶換尿布了;
如果寶寶哭聲響亮,頭不時左右轉動,口唇有吸吮的動作,雙腳緊蹬,有的時候還會抱著拳頭啃,這就說明寶寶餓了,這時媽媽就應該給寶寶喂奶了;
如果寶寶的哭聲比較低,吭吭唧唧,斷斷續續,給人的感覺是似乎眼淚都沒有,而且寶寶一邊哭著,一邊還不停地四處張望,似乎是在尋找著什麼,這就說明寶寶想要找人抱,需要媽媽的陪伴了;
如果寶寶的哭聲與平日不同,哭聲持續的時間特別長,而且寶寶的哭聲聽起來十分痛苦難受。這時,家長就要注意了,很可能是寶寶身體不舒服,生病了,需要家長帶著寶寶及時地去醫院看醫生。
寶寶會嘔吐或嗆奶,是因為我不正確的喂奶姿勢、奶量過大過急;寶寶出汗,可能和缺鈣有關;小寶寶也會便秘,但是可不能隨便吃藥,多給他喝水按摩是很有好處的……
咿咿呀呀中,寶寶向我傳達著他餓了,他難受,他想媽媽了;手舞足蹈中,寶寶向我展示著他高興,他不安,他需要抱抱;哭泣鬧騰中,他在告訴我他害怕生人,他害怕打針,他害怕黑洞洞的外麵……
小嬰兒不會說話,他的一切一切都是通過哭泣與肢體動作來表達的;小嬰兒會說話,他用的是世界上要求最低的語言,隻要媽媽能聽懂就行!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語言,每個媽媽都應該掌握!
書裏記錄的75個關鍵詞和方法,其實不是每個寶寶都能用到的,也不能包括所有寶寶出現過的狀況。每個寶寶都是不同的,僅僅看書是不夠的,最關鍵的是抱有一顆關心愛護寶寶的心,做最體貼的媽媽就從聽懂寶寶開始吧!